從事熱門樂器維修後勤的工作數年,期間認識了不少硬體上的高人,其中不乏用自己的專業與經驗製作成品造福樂手們的傑作,而這些作品中也有不少甚至外銷國際甚至擁有國外知名樂手愛用的。
而我與酸比利的認識完全純屬一場意外,但也是這個意外造就了這篇自費購買產品的訪談文,因為…「酸比利」真的太有意思了。
筆者有位台灣小有名氣的樂手朋友,某日在臉書寫了一篇耳機心得文,其中提到了不少次關於音頻的表現是如何如何完整,許多他在音樂製作上會想要特別「聽到」的頻率都能特別出來,然後接著提到了…這是客製化耳機,而且才一千多…?
順著他的關鍵字,我找到了「酸比利」的賣場,本著不麻煩人的心態立馬下標了一副,結果順著搜尋結果看到了粉專,發現原來客製化不用額外費用…,於是硬著頭皮請他幫我客製了一副,同時也本著過往科技展厚臉皮的功力硬是問了一句「這真的是你做的嗎?」,接著開啟了一連串的對話。
「我是設計系畢業的」酸比利說「做設計一個月兩萬二,覺得薪水很少就離職了。 大學當時是對 DJ 這個行業很有憧憬,然後沒多久就開始得到了很多機會,在台灣北中南的許多夜店、音樂祭有著演出經驗,還有在畢業後還辦了一些活動….對我而言,這應該算是人生高峰了吧?」
「在大學時對 60 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很大的興趣,然後開始研究起手染衣,一開始賣得不錯….,但到後期熱潮退了就還是算了,輾轉去了音響店工作,這期間從幾間耳機代理商到末端經銷店都待過幾年,這段期間接觸了不少廠商、消費者,了解了很多關於耳機、音響上的秘辛與消費者需求…」
「我後來想了很長一陣子,『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要的嗎?』」酸比利這句話,真的是很多藝術從業者可能都曾經想過的自我問答….。
「在這些時間,我除了變成推坑狂等級的發燒友,同時也理解了很多大眾消費者的需求;其中麥克風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再來是外觀而最後才是音質。雖然這樣講不太好,但其實給了我充足的信心,進而專心研究耳機製作的奧妙,理想是製作出外觀好、音質好還耐用的耳機。由於自己是學設計的,其實整體做起來特別順手,而花最多時間的還是在研究:不斷的換殼換單元、換線,甚至發現耳機發聲孔徑大小也會有影響….,總之這兩年讓我認識了不少業界以外關於耳機的秘辛…,甚至還試著改裝破爛路邊攤耳機,想看看那些所學有沒有辦法將耳機提升一個檔次。」
接著來看看耳機…
因為工作需要,我希望吉他的聲音能夠突出,然後將 500Hz 以前的低頻砍掉,音場希望能夠集中直接,但希望方向能明確。
收到了成品後沒有多餘的開箱儀式直接戴上耳機,心裡多少有期待酸比利會給予我什麼樣的回應:非常偏激的中高頻表現,能將 Andy Timmons 的 Cry For You 一些彈奏細節表現出來,同時也把我不喜歡的低頻「遺韻」拿走,相比於一些粗製濫造的量產耳機,音色的質感也表現的夠完整,吉他的 Gain 值/ 音量鈕帶來的衰退感…,簡而言之,在樂器的音色表演上這副耳機跟我想像的是極為接近的。
也因此我跟酸比利更深度的聊了起來,並決定跟他購入了一副他的「公版」頻率耳機,來做撰文測試用
或許 AC-1Pro 的造型,太過公版、直接,AC-1Pro 在外型上、包裝上仍讓人感受得到妥協與手作感,作為一個「銷售產品」我覺得不會是討喜的、使人驚艷的。目前酸比利已經著手針對包裝重點升級,並且目前已經推出了一款外觀深得筆者朋友們欣賞的 DMT 系列(截稿今,連外殼都全自製的 DMT 已經開放每週小批量訂購)。
公版頻率的版本:整體聲音偏向厚度、溫暖路線,高頻速度不快若以日系女聲為食的可能會覺得不夠熱、不夠近,低頻的部分則盡量避免了重低音跟過頭的延續音。從事 DJ 工作的酸比利對他來說公版頻率等於他的工作用耳機需求,這也讓不同工作、年齡的朋友在聽完這副耳機後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樂團樂手普遍覺得反應很好,能得到這價位耳機得不到的細節,聲音定位也明確,也不少朋友在聽過筆者手上的耳機後找上了酸比利訂做了一副;而喜愛日系音樂的耳機愛好者則覺得聲音不夠刺激、齒唇音過大、低頻無力,但其實這都只是反應了耳機沒有絕對值的事實。
酸比利將「客製化頻率」當作主要賣點的因素,這是源於音樂工作者對於「耳機」的需要, 而酸比利只是將過往高價訂製耳機往下拉了不只一個階級:「只求消費者能在這個價格內得到屬於自己口味的耳機」。
以公版耳機作為參考,筆者僅在此用文字詳細描述這副耳機的主觀評論當作結尾,下文以眠腦樂團的《一片漆黑的海》作為音樂參考,這首歌是在台灣專業錄音室錄製後,母帶交由英國知名音樂製作人 John Davis 與他的 Metropoils Studio 負責,因為眠腦樂團的特殊編制與音樂風格,空間、立體與音量差這些細節都必須盡善盡美,現場聽眠腦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風暴,惟音樂專輯上了 Spotify 就變成了耳機照妖鏡…。
(以下時間點都以 Spotify 為主)前奏是一個帶有強大空間感的中頻重擊跟低頻延音,酸比利的公版較強調那個重擊的聲音,而低頻延伸就比較規矩,在 18 秒人聲進來時「真實」兩字的咬字在一些耳機可以感受到「彷彿好像有點多的」齒音,酸比利公版則是直接將這個頻率炸了出來:
-
- 1:11 秒樂器主體進來時這首歌極為特殊的貝斯在酸比利的耳機下將 Bassline 表現得很突出,而在多數耳機這個貝斯音則很容易被 Program 跟鼓掩蓋
- 1:26 到 1:50 秒中間的吉他伴奏大部分吉他音色表現突出的耳機都可以感受到吉他手的技法,但往往也是這類耳機低音部的分離度不足,酸比利公版採取了一種捨棄深度低頻延續,而強調每一個低音樂器觸發的點
- 2:31 到 3:27 秒的 Solo 片段,貝斯也在不斷的以 Loop 的型態 Solo 著,這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個片段,若冷靜如 Sony 7506 這類非常獨門偏激的工作耳機很容易讓這段變得乾燥理智,而一些熱門的高端音樂耳道耳機卻能將這段打包著聽眾,讓情緒一路高漲起來(我想 John Davis 的目的就是如此。酸比利本人作為 DJ 本職,在他的公版耳機裡面你可以感受到他犧牲低頻延伸的目的,而在這一段的表現型就完全交由聽眾去決定:若你想理性的分析音樂構成這耳機沒問題,器材的表現都完整出來了,若你只是想要沈浸,這副耳機也沒有太過理性乾淨,還是能讓你感受到一個四人組的「大」編制樂團正熱烈的玩弄著器材與科技音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