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劉建志談 IoT】從今年 Computex 看台灣跟風潮,大家不了解「物聯網是服務,硬體是工具」>的文章,內容寫的鏗鏘有力,巴不得台灣都要從服務面著手來思考物聯網課題,裡面也談了很多案例,說明了台灣許多業者並不了解應用服務的場景是什麼。文末再談到 Computex 2017 見樹不見林的情況仍然存在。

最後以「什麼時候台灣廠商認識到物聯網是套組合拳,而且是尋求特定服務的組合拳,理解這種組合拳之所有智慧,是因為有數據分析、甚至人工智慧在背後解讀及運用前端收集的各種資料,那時候的 Computex 將更加令人期待。」作結。

坦白說,這種寫法不論是對台灣產業或是 COMPUTEX(我個人習慣都是大寫)來說,其實是有點瞧不起台灣科技產業的。

先來簡單聊聊台灣科技產業的現況。簡單說,台灣耳熟能詳的科技大廠,除了趨勢科技外,其他絕大多數,都是硬體廠商!!硬體廠商!!硬體廠商!!因為很重要,所以我要說三次。好啦,怕有人不開心,以前有一家專門做 IC 設計驗證的軟體公司,叫思源科技,排名全球 EDA 業者前五大,但它後來也被新思科技(Synopsys)買下了。

其實本文作者在下我,過去也曾懷疑過,這些台灣硬體大廠為何不轉型?再者,毛利低到一個靠白的程度,從代工、品牌等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轉,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到底到現在。(有啦,Acer 可能算是有在轉型,但目前轉得如何,大家心理也有底。)但唯一確定的是,這些硬體大廠到現在,還是活得好好的,對吧?君不見,今年黃仁勳發布 HGX 計畫時,也把台灣四大伺服器代工廠放進去,台灣硬體代工究竟重不重要?也許有人會說,說到底,台灣最後還是為人所作嫁,但,少了他們,NVIDIA 的 AI 大計也玩不起來,不然你要叫 Microsoft 自行量產伺服器嗎?

原因是什麼?因為談硬體代工,全球沒一個國家可以幹掉台灣,這就是答案。

回到問題本身,物聯網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真的了解物聯網的人,其實不太會把物聯網當作「服務」,也不一定會當作硬體或是軟體,因為不論你用哪個名詞來定義物聯網,都太狹隘,也太偏頗。物聯網應該是一個概念或是一種生態系統,它涵蓋的面向太廣太廣,它一定包含服務、軟體、硬體,甚至是最近十分火紅的議題:人工智慧,都跟物聯網脫離不了關係。

那台灣科技產業能作什麼?這跟 COMPUTEX 的跟風現象,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我們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談先進技術的領頭羊,永遠輪不到台灣」。

問兩個問題就好,你看過 MediaTek 有幹掉過 Qualcomm 嗎?現在的 VIA 是 PC 產業處理器的主要供應商嗎?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地位,其實早已定型,儘管過去十年,甚至是十五年,都在喊要產業轉型,就算要轉,我們也該問,該怎麼轉?轉了,會不會遇到既有市場的競爭對手?進了,會不會被殺得片甲不留?那與其如此,那就乾脆把自己拿手的,做到最極致,在某個領域當第一名,也不是什麼壞事。

同理,COMPUTEX 的確也只能跟風而已,因為它就是因應台灣科技產業的型態所衍生出來的展會樣貌,所以,每年在紅什麼東西,外貿協會也只能跟著喊,你覺得外貿協會有任何的策展能力嗎?有哪個話題,是外貿協會先開始喊,然後全球暴紅的?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很無力,身在台灣的我們,我們也只能祈禱外貿協會再加油一點。

回應劉建志先生整篇文章的論點,我個人是覺得,台灣廠商不會不知道物聯網是套專為特定服務的組合拳,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並不是一個新生兒,相對的,它已經很了解市場在哪,如果不夠了解的話,外貿協會乾脆集體自盡會快一點。台灣廠商只是盡力作好自己的本分,在自有領域上持續專精而已。他要做的,就是把產品賣出去而已,至於客戶要拿去什麼,他不一定要知道,因為客戶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 Know-How),透過系統開發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放在產品上。當然,有的台灣廠商也真的會知道客戶在幹嘛,這就因廠商而異,沒有絕對。

最後,在台灣,物聯網營運商不是不能談,但把這個名詞套在 COMPUTEX 上,其實是你根本不了解台灣科技產業現況,從軟硬體、系統整合,再到系統服務,再到 B2B 或是 B2C 服務供應商,這是上游到下游一連串的價值鏈串聯再回頭看看 COMPUTEX 與台灣科技產業的定位,就會知道,這種「論點上的錯置」,不應該是一位位居高位的主管該有的發言。

最後,我還是要補一句,COMPUTEX 永遠不缺湊熱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