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15 圓滿落幕,好與不好,各自有各自的評價。
1 月初,美國 Las Vegas 有全球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大展(CES,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這個展覽鎖定國際 Buyer。根據主辦單位 CEA(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的資料,參與 2015 年 CES 的嘉賓高達 176, 676 人次,這數字同時創下 CES 開展以來的新高。
此外,超過 3,600 家參展商、6,952 媒體與分析師的出席。
CES 的舉行,往往讓當地飯店的價格挑漲,同時也相當難訂,更不要提到從各地飛往 Las Vegas 的機票了。
參與 CES 最痛苦的莫過於是在展覽館與各飯店的穿梭… 不少品牌廠會選擇在飯店的房間內展示產品,主要是可以更深入的介紹產品以及商談未來幾個月的產品規劃。
從紫醉金迷的沙漠,2 月底我們可以飛到風光明媚的地中海出席通訊世界的年度盛事 – Mobile World Congress。
由於通訊需求的快速成長,巴塞羅納舉行的 Mobile World Congress(MWC)有著舉足輕重的定位在。來自全球 200 個國家、超過 93,000 人參與了此次盛會,其中媒體與分析師至少有 3,800 人。
不同於 CES 的消費電子屬性,參與 MWC 的廠商約在 2,000 家左右。
其中,包含 Samsung Electronics、Huawei、HTC、Intel 以及 Qualcomm 都會在盛會中有重大宣佈。
MWC 除了各品牌的發表會與展示外,現場 Keynote 更是整個通訊世界的未來發展主軸。
相較於 CES、CeBIT 以及 Computex 鎖定 Buyer,MWC 是一個以趨勢為導向的大展。
結束 MWC 行程後,可以考慮往北飛到德國漢諾威,參與過去三大 C 展之一的 CeBIT。過去曾是台灣廠商最愛的 CeBIT 近年因應整個 PC 產業的轉變而有所不同,據了解,參與 2015 年 CeBIT 的中國品牌增加不少,同時阿里巴巴的馬雲,以及小米的雷軍都出席了這次盛會,並在會中舉行 Keynote。
甚至有媒體戲稱,CeBIT 2015 已經是中國人的天下。
比較有趣的部分在,台灣稱 CeBIT 為漢諾威電腦展,而中國將之稱為消費電子、信息及通訊博覽會。可以見到,兩邊對 CeBIT 的定義與觀點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是電腦展也好,或者是中國所稱話的名字都好,CeBIT 所處在的角色對台灣品牌已經沒有過去那般重要。
對了,CeBIT 號稱是全球最大的 B2B 展覽。
4 月暫時休兵一個月,但 IDF,也就是 Intel 自家的開發者大會會在深圳或是北京舉行。
5 月份,在 2015 年有著顯著的改變,因為 CES 的主辦單位從今年開始,選擇在上海舉辦 CES Asia。
短時間內,CES Asia 在尚未找到自己定位前,對 Computex 的影響並不太大,但長遠來說,中國龐大的市場勢必會對 Computex 造成一定影響。
6 月則是來到了台北參加 Computex。炎熱的台北,偶爾的午後陣雨,這是大家所熟知的 Computex。全球第二大,亞洲最大的 B2B 展覽,這是主辦單位對 Computex 給出的稱呼。
即使主辦單位對台灣媒體的參與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優惠與幫助,但位在台灣的各家媒體仍舊出盡全力,將各品牌的資訊完整傳遞給讀者。
擁有眾多在地品牌的 Computex,對台灣是一個年度盛事。也因為如此,即使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各品牌仍舊傾全力地將未來數月會發表的產品在這場活動中展出。
但,我們相當清楚,台灣,是一個仰賴著 Intel 與 Microsoft 長大的區域。
在 Intel 與 Microsoft 重心偏移的前提下,整個大環境往往有了些改變,同時也造就全新的市場,只是這樣的轉變並沒有讓台灣品牌跟著變動,WinTel 生態仍舊持續進行,造就台灣無法跟上其他市場的腳步。
WinTel 陣營的 CEO 寧可選擇出席 Lenovo 於北京舉行的 TechWorld 而非台灣的 Computex 就可以感覺出龐大的中國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作為 Intel 與 Microsoft 合作最深的台灣品牌,對於兩大 CEO 均為出席 Computex 似乎沒有感到任何不悅,反倒繼續全力配合 WinTel 的腳步,依照時程端出牛肉吸引買家。
2014 年,Intel 主席 Renée J. James 代表公司出席 Computex 並在場宣佈 Intel 第 5 代 Core 處理器中的 Core M 產品。(有沒有第 5 代 Core 花了一年才完整曝光的疑問?)
可能因為媒體已經確切掌握到整個 WinTel 陣營的步調,以至於在 Computex 宣佈餘下的第 5 代 Core 處理器,以及 Windows 10 在 7 月 29 日登場的資訊讓大家毫無驚喜可言。
過於龐大的 WinTel 生態系統以及高層腦袋僵化,可能是台灣現階段所面對的難題。
可能大部分媒體都無法在這裡獲得驚喜,但 Computex 是一個讓 Buyer 參與的展覽,或許不少 Buyer, 已經在這裏找到他們所想要的產品以及窗口。前提是他們不被台灣特有的展覽文化嚇壞,或是吸引走。
Computex 短時間來看仍具有它的價值與影響力,上海所舉行的 CES Asia 暫時無法影響到它的屬性。同時,Computex 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與面對,否則問題每年都會端上檯面。
6 月結束後,大家可以稍微放鬆一下,直到 9 月份在德國柏林的 IFA。
其實在 IFA 前會有 Google I/O(今年在 Computex 前)、Apple 的 WWDC 以及 Intel 在舊金山舉行的 IDF。(ARM 與 Qualcomm 都有自己的開發者大會,分別稱謂 TechCon 與 Uplinq,其中 Uplinq 的規模不比 Intel IDF,但對於 Qualcomm 陣營的開發者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聚會)
舊金山 IDF 會公佈不少新品,好比今年就會發表同樣是 14nm 製程的 Skylake 處理器與合作夥伴的相關產品。對 WinTel 陣營來說,這場盛事似乎更勝 Computex,主因是合作夥伴必須要在 Intel 的允許下,才能將相關產品展出。
9 月份的 IFA 近年因 Samsung Electronics 在此舉行 GALAXY Note 系列智慧型手機發表會,進而讓這個以消費性電子和家電產品為主的大展越來越具有名氣。
在 IFA 我們可以見到許多歐系、甚至是中國的家電品牌,雖然 Samsung Electronics 會在此發表 GALAXY Note 系列智慧型手機,但韓系家電產品的發表會規模也相當驚人。
就如前面提到 Computex 有著自己的問題,那不是一個或是一群局外人可以處理,這部分還需看 Taitra 自己能否勇於面對。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 Computex 這個展覽,畢竟,每一家公司還是有不少認真在產品研發的員工。這些員工將產品端上舞台,我想,很多時候,正面的建議與鼓勵可以完全取代偏激的言論與激情,因為言論與激情都是一時,生態系統卻是需要永續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