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推出 Arc 系列 GPU 產品後,在規格與性能方面看起來不是很出色,即便是歸類於「旗艦」產品的 A700 系列,性能也較競爭對手的真旗艦產品有不小的落差,這都讓我們懷疑:Intel 是不是吹牛吹過頭了?

從過去 Intel 對這系列顯示卡的宣傳來看,性能本來就不是它的重點,甚至在產品還未正式公布前,Intel 一再的放風聲,表示其挖礦性能不會受到限制,明顯想蹭當時加密貨幣的榮景。但好景不常,加密貨幣崩跌,而最主要用顯示卡來挖礦的以太坊也要升級到 2.0,原先的工作量證明(PoW)轉向到權益證明(PoS),不再需要依賴顯示卡來挖礦。這麼一來,過去被礦工炒到一卡難求的顯示卡供應上也出現了鬆動,中階為主的主流顯示卡從一卡難求變成氾濫成災,加上二手礦卡的衝擊,原廠的中階卡就更難賣了,Intel 在此時入場,推出的「旗艦卡」又只具備中階性能,自然格外辛苦,那麼消費者為什麼要買這張顯卡?

然而近來景氣不佳,在股市上虧一屁股的不少,買顯示卡就要考慮再三。對一般人而言,與購買遊戲機接近的預算大概就是購買顯示卡時的可負擔成本極限了,也就是大概在新台幣 10,000 元出頭左右,在這個前提下,Arc A700 系列選擇的消費族群就很明確,其直接競爭對手就是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與 AMD Radeon RX 6600 XT。

其次,Arc 系列顯示卡是戰未來的產品,其基於台積電的 6nm 製程下,使用的電晶體數量遠多於 GeForce RTX 3060 以及 Radeon RX 6600 XT,這給了 Arc A700 系列更好的性能表現。根據測試,在 1440P的解析度下有優於對手的表現,同時,Arc A700 在光追性能方面也要優於其他兩個對手,配合 Intel XeSS 這個類似 DLSS 的加速技術,讓 Intel Arc A700 成為這個價格區間少數可以讓光追遊戲在 1080P 甚至 1440P 解析度下「能玩」的顯示卡。

延伸閱讀 – 主流顯示卡市場的新選擇,GeForce RTX 3060 與 Intel Arc A770、A750 實測比較

同時,Arc A700 擁有這個價位中最強的多媒體處理能力,由於配備最先進的編碼器與多媒體加速單元,其多媒體性能能與最新的 GeForce RTX 4090 平起平坐,在硬體解碼 8K 視訊串流時的流暢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般而言,顯示卡負擔最多的工作不是遊戲,而是播放影片,Arc A700 能夠在更低的功耗下輸出更流暢的影音內容。而如果是多媒體工作者,時常要面對影片編輯、錄製、壓縮等工作,Intel 也確保其多媒體處理性能能有優於同等級對手的表現。

最後,競爭是好事,有競爭才有進步,,過去 AMD 青黃不接時,NVIDIA也 曾一度擠牙膏,若不是 AMD 沒有放棄,在後面緊追不捨,今年 NVIDIA GeForce RTX 40 系列就不會有如此大的性能進展,維持其性能王者的地位。然而,GeForce RTX 40 系列價格也隨著性能的增長而大漲,黃仁勳雖提出辯解,但沒辦法說服消費者,這也讓一般預算不足的遊戲玩家更望之卻步。新玩家加入市場,有助於幫助價格正常化。這個世代的 Alchemist 架構產品雖不完美,事實上,缺點還真不少,但 Intel 訂出來的價格還算合理,主打的應用性能也有不錯表現,的確能給對手相當大的壓力。

比如說 NVIDIA 就緊急對 RTX 3060 / 3060 Ti 進行改版,推出記憶體升級為 GDDR6X 的 RTX 3060 / 3060 Ti,性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正是因為感受到來自 Intel 的壓力。

不過要購買 Intel Arc 系列顯卡,還是要有心理準備,Arc A700 晶片的硬體規格很漂亮,但軟體部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說它只能在 DirectX 12 遊戲發揮全力,舊的 DirectX 11 或更早之前的 API,性能就會大降,但這問題其實部分來自 Microsoft,由於 Intel 的驅動程式僅原生支援 DirectX 12 的遊戲,更舊的 Direct X 版本則是透過 API 模擬轉換來達成,轉換過程的損耗極大,Intel 表示轉換層是由 Microsoft 提供,由於轉換過程必須消費龐大的 CPU 處理資源,造成舊遊戲性能瓶頸,也就是把舊遊戲性能問題的鍋,甩給 Microsoft 了。

另外,惡名昭彰的 ReBAR 相容性問題,也困擾著消費者。在沒有辦法開啟 ReBAR 的平台上,Intel Arc A700 系列顯示卡的性能最多可能會損失三成以上。

不過,舊遊戲的支援性,以及 ReBAR 的相容性,這些都是軟體問題,如果 Intel 有決心,那麼假以時日都能夠獲得解決。但最後還是要強調,Intel 在 Alchemist 架構上放了不少好料,包含更大的光追運算單元、更好的多媒體處理能力,以及 AI 加速等可以在日常工作幫助使用的特性,但這些能否呈現給消費者,關鍵還是在驅動程式的品質以及取得的開發商支援是否足夠,這方面 Intel 還有不少的努力空間可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