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最新 13 代 Core 產品表現極為出色,性能全面碾壓 AMD 新一代的 Zen 4 產品,且售價不升反降,甚至低於 AMD 的同等級產品,但這不是大發佛心,而是市況太差,亟需穩固市占,已經顧不得維持利潤的表現。

Intel 執行長基辛格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指出,因為 PC 市場的衰退,庫存大增,加上伺服器市場也走弱,營收也受到相當程度影響。雖然第三季整體營收仍超過預期,但毛利與今年每股獲利的的下調已經說明其面對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Intel 前景仍不容樂觀。

基辛格雖滿意 PC 處理器新品帶來的市占回升,但新品走低價卻可能阻礙到舊產品的庫存銷售,AMD 的高價策略一方面顧及利潤,一方面也對清除既有市場的庫存有所幫助。舉例來說,德國零售市場在 Zen 4 處理器上市的前幾週,舊的 Zen 3 處理器仍有相當不錯的銷售成績,配合舊產品的價格調降,整體銷售狀況也都比 Intel 的 12 代產品好,目前市面上的零售庫存有限。相較之下,Intel 自家 13 代產品上陣後,舊款產品銷售就陷入停滯,Intel 一方面取得 13 代處理器的銷售佳績,但一方面卻又要面對利潤的降低,以及更難處理的庫存。雖然目前處理器庫存重災區在筆記型電腦市場,主要 PC 業者手上都有滿滿的庫存,但緊接即將到來的新筆電版處理器又讓 PC 業者壓力更大。

相較之下,AMD 並沒有選擇在今年就匆忙推出筆電版 Zen 4(Phoenix),而是選擇在明年推出,算是對 PC 業者相對友善。另一方面,AMD 還有壓箱底的 3D-V Cache 版 Zen 4 仍未公布,在 PC 市場,AMD 相對於 Intel,顯然還有更多操作空間。

至於在伺服器市場,AMD 基於 Zen 4 架構的 EPYC 9000 系列在核心數量將再創高峰,相較於 Intel 不斷延遲的下一代產品,賣像明顯更佳。事實上,2021 年 AMD 在伺服器市占也極有斬獲,根據 Omdia Research 統計,相較 2021 年 10% 左右,2022 年已經略增到 14%,但研究機構樂觀表示,透過 EPYC 9000 強勢壓陣,AMD 伺服器市占可能會在 2024 年上看 18%。要知道 Intel 是透過降價才勉強守住市場,但也因此,第三季伺服器部門營收衰減了 27%,而營業收入降低 99%,營業利益甚至是驚人的 -1.1%,所以不要小看 AMD 個位數的市占增長,這代表 Intel 正在狂噴血。被 AMD 收購的 Xilinx 明年開始也將發揮更大的效益,不論在伺服器,甚至在 PC 市場,都有更大的市場機會。

隨著 128 核心的 EPYC 處理器上市,截至 2023 年第一季 Intel 推出因為 Intel 7 製程良率問題而一延再延的 Sapphire Rapid 之前,Intel 都沒有產品可以和 AMD 競爭,這也代表伺服器市場將有不短的時間會成為 AMD 的獨腳戲,Intel 要守住市場的困難度以及需要支出的成本也會更高。

最後在代工事業方面,Intel 心心念念的的 IDM 2.0 終於有了進展,根據 Intel 自己的宣稱,除了 AMD 以外,主要的美國晶片設計大廠幾乎都已經和 Intel 展開合作,台灣 MediaTek 也有意願參一腳。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先期合作測試並非代表量產時就會下單,對業者而言,代工成本、良率、服務內容、IP 完整性,甚至代工業者本身的業務是否會與自己的事業產生衝突,都是晶片設計業者會考量的重點,如果以 Intel 列出的可能 “合作業者” 名單來看,幾乎不存在沒有競爭的業者。我們認為,如果 Intel 有意發展代工,那麼就該把代工事業切割出來,甚至獨立上市,避免瓜田李下的爭議。

至於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 Intel 要選擇晶圓代工下手,不惜花重本也要拿下市場?其實可以從毛利率觀察。承接 AMD 晶圓代工事業的 TSMC,如果僅以 AMD 下單的 5nm、7nm 來計算,排除其他落後製程,那麼毛利可能超過 8 成,而 AMD 本身的毛利也接近一度接近 5 成,雖然最新一季掉到 42%,但與從曾超過 6 成的毛利一路下挫的 Intel 已經是不相上下。那 Intel 要如何創造更高的獲利呢?未來依靠產品本身已經很困難,畢竟其競爭對手是 AMD、NVIDIA 等一線業者,那麼從高階製程代工下手,就變成少數可能的突破點了。

但前面也提過,Intel 自身的產品跟其潛在客戶或多或少都有直接競爭的關係存在,要如何說服這些潛在客戶成為真正客戶本身就是個問題,而晶圓代工服務並不是只看你能做到什麼製程節點,而是整體的配套,而 Intel 的高階製程晶圓代工廠基本上都在美國,這也代表其成本很難壓下來,與 TSMC 相較之下更難有競爭優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