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平板電腦市場面臨嚴重衰退,Apple iPad Pro 的推出,似乎有意藉由軟體與應用情境的 PC 化來扭轉情勢。

後 PC 時代、PC 已死的言論從十年前就不斷出現,但事實證明,PC 生態仍健康的發展,許多依附在 PC 系統的應用都還是持續茁壯,一點也沒有衰弱的徵兆。反而基於 ARM 的諸多系統生態紛紛向 PC 應用靠攏,佔據品牌平板電腦出貨量半邊天的 Apple 也期望透過 12.9 吋 iPad Pro 沾 PC 應用生態的光,期望能在市況不佳的情況下走出不同的路。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前幾年被譽為 PC 殺手、未來個人運算終端、不在辦公室也可辦公事,但這些標題不但沒有成真,反而在 2015 年遇到瓶頸。

ipad pro

根據供應鏈與市場需求預估,智慧型手機在今年年成長將創下新低,平板電腦年出貨甚至將一舉下跌三成以上,對於相關終端製造商而言,恐怕都不是太好的消息。

就平板電腦而言,過去幾年的出貨成長主要來自低價平板的發展,雖然 OEM 針對商務與個別行業應用有不少嘗試,但基於Android的應用不成熟,相關需求太小,無法支撐起整個平板電腦應用生態,而出貨量最大的7吋左右小型平板電腦本身又被後來興起的大尺寸智慧型手機逐漸取代,在應用無法獲得突破,而市場又被智慧型手機分食的狀況之下,平板電腦從雲端一舉摔落到地面。

目前平板電腦在應用方面仍僅侷限於娛樂應用,尤其是看影片或玩遊戲為主,其次才是瀏覽網頁、或進行網路社交活動,讀電子書或者從事辦公事務的,很遺憾,更是少之又少。而因為原始平板電腦僅提供Wi-Fi連網功能,應用區域受到限制,所以後來也推出提供 3G/4G 連線功能的平板電腦,期望增加應用靈活性,然而在缺乏獨有應用的情況下,多數應用可在智慧型手機上執行,消費者沒有必要另外購買不方便攜帶的裝置,真的需要大螢幕的狀況下,亦可投放到家中電腦螢幕或者是電視上,平板電腦的存在從各方面的需求來看顯然多餘。

ipad series

取代效應與缺乏獨有應用,將使小尺寸平板電腦將面臨最嚴重的衰退,多數 OEM 也會減少推出這類型產品的,轉而將重點擺在中大尺寸的平板電腦上,雖然便攜性打折,但可避免與智慧型手機直接衝突。

Apple 之所以推出 12.9 吋的 iPad Pro 亦是基於類似的理由,但 Apple 在產品策略上要比其他競爭對手做的更徹底,除了尺寸增加以外,更重視內容與應用的吸引力,其針對客戶群也從過去的一般消費娛樂取向,轉而向商務人事或專業繪圖工作傾斜。

Apple 在 iPad Pro 上設計了可拆卸的磁吸鍵盤,並且提供電磁感壓手寫功能,從功能設計層面來看,非常類似 Microsoft 的 Surface Pro ,加上辦公應用也是基於 Microsoft 的 Office 方案,乍看之下 iPad Pro 似乎成了 Surface Pro 的兄弟機?然而,iPad Pro 基於 ARM 架構,且採用 iOS 而非 Mac OS X 作業系統,其設計理念上仍希望沿用 iOS 上極為豐富的應用生態。且 Apple 不單只是沿用,還希望這個裝置能帶動 iOS 生態發展出更多商務或專業應用。

另外,iOS 9 也帶來了畫面分割與真正的多功應用,這也讓 iPad Pro 多達 4GB 的記憶體空間能有更好的發揮空間,即便是 iPhone 6S 的 2GB 記憶體也能有不錯的表現,若商務或專業應用增加,對整個 iOS 終端生態而言都會是好事,未來對抗 Android 生態也會更有本錢。

雖然 Apple 在商務應用上對 Microsoft 投誠,乍看之下便宜了 Microsoft,但作為商務應用的老前輩, Microsoft 畢竟還是經驗老到,包括相容性、前後端服務的支援,其他競爭者仍難望其項背,Apple 表面上委屈一點,實際上是瞄準廣大且安定的傳統 PC 族群,畢竟有了應用,其他都好談。

ipad pro

iPad Pro 將觸控筆視為使用者的標準配備(雖然需要另行選購),其實也是有部分瞄準繪畫、製圖、醫療等專業應用,作為有潛力的新平台,即便標配的規格可能不夠好,比如說感壓能力可能還是不如專業繪圖板,但未來不用怕沒有第三方廠商提供更好的方案。另外,雖然有不少人認為缺乏 USB 介面對 iPad Pro 的商務、專業應用便利性可能會有傷害,不過,別忘了 Apple 的 MacBook 產品也同樣都偏好使用轉接的方式來連接更多種周邊,MacBook 系列可是目前最暢銷的 NB 之一,掛上 Apple 名號的 iPad Pro 在包含應用與週邊的整套設計之下,要擊敗 Microsoft 本家的 Surface Pro 相信不是難事。

不過在性能方面,不要太相信 Apple 的說詞,根據核心架構的改進與記憶體的搭配與整體時脈的設定估算,整體真實性能成長頂多 3 成左右,雖然對 ARM 架構產品而言已經相當可觀,但比起 Intel 的 i3 仍有不小差距。過去某些測試軟體在 Apple 行動平台表現出來的優異數字其實是因為 Apple 在 A 系列處理器加入了高效率的加解密單元,對一般應用的運算幫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