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家族首款 AMD 平台小板,裝 X570 小主機的最強人選。

ASUS 今年針對 AMD Ryzen 3000 處理器暨平台,在「正」ROG 家族新規劃一款小板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它的定位高於 ROG Strix X570-I Gaming。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採用 AMD X570 晶片組,之所以能夠吸引眾人目光,是因為基於 Mini-DTX 尺寸高規格設計。

Mini-DTX 尺寸規格的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設計尺寸 20.3 x 17cm 較 Mini-ITX 略寬 3.3cm,其實有 2 個匯流排介面背板開口的 Mini-ITX 機殼,大多可以容納下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至於 ASUS 為何要採用 Mini-DTX 規格,無非是想爭取多一些電路板可用空間,最佳化設計並堆砌更多特色功能,塑造出等級高於 ROG Strix X570-I Gaming 的小板。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所裝配鋁合金背板,在 VRM 相對應位置內藏了銅質熱導管,提藉以提升輔助散熱的效率。從處理器強化背板周圍也能看出,一些關鍵用料分散配置在此,ASUS 充分運用了電路板正反兩面空間。而藉由 Mini-DTX 規格爭取來的空間,ASUS 選擇導入 SO-DIMM.2 擴充模組設計,作用同老大哥 DIMM.2 是安裝 M.2 固態硬碟之用。

因應 X570 晶片組溫度較高這點特性,ASUS 於線路設計布局時,將它擺放在靠近 I/O 背板端。這讓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的 I/O 遮罩,不再只有視覺美化之類作用,因為裡面可是配置了 2 顆散熱風扇。ASUS 一樣採用 Delta 客製化 Superflo 風扇,標榜低噪音、軸承高耐用性(60,000 小時壽命),而且散熱片設計配置也將 VRM 迴路散熱需求考量在內。

處理器供電迴路方面,以 Infineon 型號 TDA21472 整合式電晶體、細微粉末合金電感、10K 黑色金屬固態電容器等元件,搭配倍相器構成 8 + 2 相迴路,唯一 8-pin 電源輸入端結合了 ProCool II 強化設計。其 2 組記憶體插槽除了採 OptiMem III 線路最佳化布局,規格標示超頻時脈可達 DDR4-4800+,同時也支援 Double-Capacity 模組,使裝配容量能夠達到 64GB。

在 Mini-DTX 這也不算太充裕的空間裡,ASUS 盡可能平衡配置周邊元素,所以也是塞得密密麻麻。處理器與機殼風扇、水泵等 4-pin 插座各有 1 組,同時在 VRM、處理器插座、和下圖一堆針腳區域,配置了溫度感應器和接頭。在這個小區域裡,還有水冷進、出(2-pin)與水流(3-pin)等接腳,以及 Slow 模式切換器、LN2 模式跳線帽、安全與重試按鈕、Node 插座,連同 Aura RGB 燈條和 Aura 可定址 Gen 2 接頭等。

接著來看功能堆砌、配置,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很自然也用了預載 I/O 設計,而且各連接埠標示字樣都轉了向,體貼普遍直立式的機殼環境。另一項人性化設置,是將 Q-Code 除錯燈號移置到 I/O 背板上,初步排除問題時不再需要拆機殼。至於「正」ROG 的基礎元素,CMOS 清除和 USB BIOS Flashback 按鈕,以及後者指定的 USB 埠一樣也沒少。

此處可用 USB 埠總共有 8 組,由左至右(平放時)來看,最左邊 2 組紅色 Type-A 為 USB 3.2 Gen 2,藍色 Type-A 則是 USB 3.2 Gen 1,皆連接至 Ryzen  3000 處理器端。而靠近中間的 3 組紅色 Type-A 與 1 組 Type-C,連同內部 USB 3.2 Gen 2 / Gen 1、USB 2.0 擴充埠等,都由 X570 晶片組負責,這配置數量應該是很夠用了。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所導入 Wi-Fi 6 無線網路,採用常見 Intel 型號 Wi-Fi 6 AX200 模組,2 x 2 天線配置最高傳輸速率可達 2.4Gbps。而乙太網路仍停留在 1Gbps 規格,是採用 Intel 型號 I211-AT 獨立控制器,附加 LANGuard 防護設計。我們納悶怎沒升級至 2.5Gbps 甚至是 5Gbps 規格,ASUS 表示因為 2.5Gbps 可用設計方案未必受玩家喜愛,而 5Gbps 控制器的體積又偏大,沒有足夠合適空間位置做線路設計布局。

內建音效採用模組化設計,看連接器形狀應該屬於 M.2 的變種,上覆金屬蓋可能是裝飾效果大於訊號遮蔽考量。內建 8 聲道音效總和設計稱作 SupremeFX,核心基礎是客製化 S1220 邊解碼器,它自己配備了 SupremeFX Shielding 遮罩。另外搭配 ESS 型號 ES9023P 數位類比轉換器、Ti 型號 RC4850 運算放大器、Nichicon 音響電容器、獨立阻抗感應等用料 / 設計構成,I/O 背板 3 組輸出還結合 LED 燈光,同時也有 S/PDIF 光纖數位輸出端子。

硬體層面介紹來到最後的儲存,SO-DIMM.2 本身帶有一定厚度散熱片,而且頂端有 ROG 字樣 Aura Sync 燈效。電路板正反兩面各配有 1 組 M.2 插槽,可使用 M.2 Type 2242~2280 長度、PCIe 4.0 x4 NVMe 與 SATA 6Gb/s 介面固態硬碟模組,散熱片內側都已經預先黏貼了導熱膠。SO-DIMM.2 該說長得高了點或頭重腳輕嗎?如果刻意搖晃、玩弄它可能會覺得不甚穩固,ASUS 表示設計時評估過幾種固定方案,這最終定案結果在正常使用下是無虞。

此外還能看到 Aura 可定址 Gen 2 接頭,以及 2 組 4-pin 散熱風扇插座,能依燈效喜好與系統散熱要求斟酌使用。至於 SATA 插槽配置部分,從 X570 晶片組拉出提供基本 4 組,鄰近記憶體的 2 組使用直立插座,另外 2 組由於通常會被顯示卡擋到,所以改用轉 90 度插座。其實包含旁邊的 USB 2.0 擴充埠、Node 插座等配置,ASUS 基於同樣的考量,也是將之轉 90 度。(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本身 Aura Sync 燈效,是在主電源、SATA 埠這端布建一排)

身為「正」ROG 家族成員,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的 UEFI BIOS 調整項目,自然也是相當完備。在「Extreme Tweaker」可以盡情調整處理器與記憶體相關設定,而「Advanced」提供 HD Audio、Q-Code、LAN、Wi-Fi、Bluetooth 等高度自主權,如果覺得用不到可以選擇關閉,其結尾處還有 AMD 平台特有的調整選項。附加工具暫時沒有變動,Secure Erase、Armoury Crate 等實用項目俱在,設計同稍早推出的兄弟產品。

附加工具軟的開端 Armoury Crate,當 Windows 10 初次安裝完便能發揮作用,得以協助快速安裝驅動程式、附加工具軟體,以及執行必要的更新。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不再提供 Aura Sync 軟體,因為相關控制功能已經整併進 Armoury Crate,而驅動音效時一樣會自動安裝 Sonic Studio III 與 Sonic Radar III,尤其前者是可以提升便利性、體驗。以往的重點 AI Suite 如舊,方便在作業系統環境調整和 UEFI BIOS 連動的系統核心、散熱設置,至於 GameFirst V 網路最佳化管理、RAMCache III 磁碟加速、RAMDisk 虛擬磁碟等,端看個人喜好與需求來決定安裝與否。

性能測試、體驗使用當下最新 1001 版 BIOS,除了記憶體開啟 XMP DDR4-3666 相對應功能之外(ASUS 稱為 D.O.C.P.),其餘項目都維持預設值,所得結果如下列。我們想大家也許好奇,置於 I/O 遮罩底下那兩顆散熱風扇,運作狀況是如何呢?在 UEFI BIOS 與 AI Suite 內都能查看狀態,編號 HD Fan 這組看到轉速在 13xx~41xxRPM 不等,而編號 PCH Fan 落在 45xx~59xxRPM 區間,兩者都有溫控機制並不至於吵雜、擾人。

測試平台

  •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 記憶體:Klevv Cras X RGB DDR4-3466 8GB x 2(KD48GU880-34A170X)
  • 顯示卡:ASUS Dual GeForce RTX 2080 Super EVO OC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1903 64bit

以上,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硬體設計與軟體配套措施面面俱到,可以感受到 ASUS 所投注心力與企圖,將之打造成 X570 晶片組最強小板。唯一缺憾大概就是乙太網路了,如果塞得下 5Gbps 解決方案,那應該就更加無可挑剔,不知你的觀點是如何呢?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市場參考價格為 12,990 元,儘管比 Mini-ITX 競品高出一大截,功能性與設計大抵而言是對得起價格,來為信仰付諸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