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冷的 Founders Edition 之後,我們來看看一體式水冷設計。
首波,我們僅收到 2 張 GeForce RTX 5090,其中一張就是 1 月 23 介紹的 Founders Edition,另一張則是 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SOC。
作為一張 575W 的顯示卡,想要好的散熱表現,除了 Vapor Chamber + 熱導管,或是更多數量的熱導管設計外,水冷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項。然而,開放式水冷對許多使用者來說,較為麻煩,因此一體式水冷的高階顯示卡,在過去獲得不少玩家的喜愛。
除了 Suprim 系列外,MSI 還為 GeForce RTX 5090 提供全新的 Vanguard 系列,以及 Gaming Trio 和 Ventus 3X 系列。
Suprim 與 Vanguard 最明顯差異在於後者的 ARGB 燈效較多。
後面有機會拿到 Vanguard 系列的話,再為大家好好介紹這個全新系列,現在我們回到 Suprim Liquid 系列。
Suprim Liquid 這次長大了,從過去的 240mm 水冷排,提升至 360mm 水冷排,主要原因是 TGP(Total Graphics Power)的提升,畢竟 GeForce RTX 4090 只有 450W,而 Blackwell GPU 架構的 GeForce RTX 5090 則來到 575W。
提升至 360W 對於散熱有很大幫助,但這也會讓部分玩家困擾,畢竟現在很多玩家已經為處理器選擇 360mm 的一體式水冷,若再加上顯示卡的 360mm 水冷排,在機殼的選擇上會有一點障礙。
不過,這應該是甜蜜的煩惱。
接近 2 槽(實際上應該為 2.2 槽)設計的 GeForce RTX 5090 Suprim Liquid SOC 顯示卡本體從 GeForce RTX 4090 的 280 x 140 x 43mm 增加 280 x 148 x 51mm。
顯示卡本體的外觀設計維持 MSI Suprim 系列慣用語言,也就是金屬髮絲上蓋、八角形扇形鏤空與發光人字型燈效。
只是,這次 GeForce RTX 50 Suprim 系列在風扇方面做了更換。
過去的 TORX FAN 5.0 被下放至 Ventus 與 Shadow 系列,其他如 Vanguard、Gaming Trio、Inspire 系列,都與 Suprim 系列相同,全面更換為全新設計的 7 葉 StormForce Fan;對我們來說,StormForce Fan 要正常許多… 那個中斷的環形扇,在視覺上就有點莫名。
這次 Suprim Liquid 依舊是 Cooler Master 的方案,採用側出設計;MSI 在設計上有做了固定的卡扣,避免水冷管因為拉扯而造成移位問題;水冷管長度為 280mm。
早前的開箱也提到,MSI 這次將所有水冷排上的風扇線材隱藏起來,對於玩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做法,只是想要自行更換風扇的玩家,可能就會有點困擾。
更重要的是,MSI 在水冷頭的設計上除了 GPU 外,更考量到 GDDR7 記憶體的發熱量,因此讓水冷頭內的水道涵蓋 GPU + GDDR7,讓整張顯示卡為使用者提供更佳的效能表現。
至於實際溫度表現,後續也會為大家介紹。
另一方面,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SOC 擁有 2 個 vBIOS,差異在於 TGP 不同,這裡面的 Silent 為 575W,而 Gaming 則是提升至 600W 設定。
介紹了那麼多,直接來看看 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SOC 的實測。
測試部分一樣使用了 AMD Ryzen 7 9800X3D 搭配 ROG Crosshair X870E Hero 與 DDR5-6800 MT/s 記憶體進行。
在 3DMark 部分,可以見到 Silent Mode 與 Gaming Mode 的差異沒有太過明顯。
3DMark - 575W vs 600W
3DMark | TGP = 575W | TGP = 600W | |
TIme Spy | 36528 | 37683 | 3.065% |
Graphic score | 49261 | 49794 | 1.070% |
CPU score | 14821 | 15845 | 6.463% |
TIme Spy Extreme | 18613 | 18875 | 1.388% |
Graphic score | 25754 | 26251 | 1.893% |
CPU score | 7239 | 7282 | 0.590% |
Fire Strike | 61971 | 61964 | -0.011% |
Graphic score | 97933 | 98113 | 0.183% |
Physics score | 39795 | 39703 | -0.232% |
Combo score | 21237 | 21205 | -0.151% |
Fire Strike Extreme | 46990 | 47189 | 0.422% |
Graphic score | 58583 | 59216 | 1.069% |
Physics score | 39624 | 39254 | -0.943% |
Combo score | 21309 | 21257 | -0.245% |
Fire Strike Ultra | 31234 | 31562 | 1.039% |
Graphic score | 32469 | 33002 | 1.615% |
Physics score | 39806 | 39383 | -1.074% |
Combo score | 19421 | 19423 | 0.010% |
Port Royal | 37056 | 37895 | 2.214% |
Speed Way | 14769 | 14991 | 1.481% |
DLSS Feature test | |||
1x | 83.2 | 83.27 | 0.084% |
2x | 269.41 | N/A | - |
3x | 368.71 | N/A | - |
4x | 454.13 | 456.01 | 0.412% |
3DMark - Suprim Liquid SOC(600W)vs Founders Edition(575W)
3DMark | Founders Edition | Suprim Liquid SOC | |
TIme Spy | 37135 | 37683 | 1.454% |
Graphic score | 48659 | 49794 | 2.279% |
CPU score | 15856 | 15845 | -0.069% |
TIme Spy Extreme | 18642 | 18875 | 1.234% |
Graphic score | 25537 | 26251 | 2.720% |
CPU score | 7347 | 7282 | -0.893% |
Fire Strike | 60902 | 61964 | 1.714% |
Graphic score | 95794 | 98113 | 2.364% |
Physics score | 39847 | 39703 | -0.363% |
Combo score | 20721 | 21205 | 2.282% |
Fire Strike Extreme | 45926 | 47189 | 2.676% |
Graphic score | 56661 | 59216 | 4.315% |
Physics score | 39374 | 39254 | -0.306% |
Combo score | 21151 | 21257 | 0.499% |
Fire Strike Ultra | 31004 | 31562 | 1.768% |
Graphic score | 32166 | 33002 | 2.533% |
Physics score | 40053 | 39383 | -1.701% |
Combo score | 19263 | 19423 | 0.824% |
Port Royal | 36098 | 37895 | 4.742% |
Speed Way | 14432 | 14991 | 3.729% |
DLSS Feature test | |||
1x | 81.27 | 83.27 | 2.402% |
2x | 258.31 | N/A | - |
3x | 355.71 | N/A | - |
4x | 436.23 | 456.01 | 4.338% |
若與 Founders Edition 相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見到 Suprim Liquid SOC 在數據上的表現是要好一些些的。
4K Gaming - GeForce RTX 5090 Suprim Liquid vs Founders Edition
4K Gaming | Founders Edition | Suprim Liquid SOC | |
Borderlands 3(ULTRA|DirectX 12) | 172.39 | 207.77 | 17.028% |
CS2(VERY HIGH) | 305.1 | 309.1 | 1.294% |
Cyberpunk 2077 | |||
ULTRA | 110.96 | 115.7 | 4.097% |
PT | 33.72 | 35.65 | 5.414% |
PT_Balanced_FG_4X|DLSS4 | 242.01 | 235.15 | -2.917% |
F1 24 | |||
ULTRA HIGH | 128 | 132 | 3.030% |
Upscale_Quality + FG | 232 | 232 | 0.000% |
Final Fantasy 14 Dawntrail | 295.34 | 297.15 | 0.609% |
Guardian of Galaxy(ULTRA|RT_ULTRA) | 144 | 152 | 5.263% |
Metro Exodus(UTLRA) | 163.21 | 175.53 | 7.019% |
Rainbow Six Siege(ULTRA|VULKAN) | 478 | 505 | 5.347% |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HIGHEST) | 237 | 250 | 5.200% |
StarWars Outlaw | |||
ULTRA | 29 | 30 | 3.333% |
DLSS_Balanced_FG 4X | 234 | 243 | 3.704% |
Total War:War Hammer 3 | 139.6 | 152.6 | 8.519% |
遊戲部分,我們直接使用 600W 的 Gaming Mode 與 Founders Edition 進行比較,可以見到 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SOC 表現要比 Founders Edition 好些許。
最後,我們來看看 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SOC 在 575W 與 600W 條件下的溫度測試。
以上為 Silent Mode,也就是 575W 的條件下進行 Furmark 測試;以下則是 Gaming Mode,也就是 600W 的條件下進行 Furmark 測試。
TGP(Total Graphics Power):575W vs 600W;
GPU Clock:2032MHz vs 2167MHz;
GPU Temp:60.1 vs 59.2 攝氏度;
575W 與 600W 的溫度表現雖然差異在 1 度左右(中位數),但實際上 Fan 1(顯示卡本體)與 Fan 2(水冷排)的風扇轉速至少有 200 R.P.M 的差異。
另外,我們也用上了熱成像分析儀來看看 600W 的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SOC 的熱分布狀態。
顯示卡最熱的部位在 GPU 背面,來到 61.8 攝氏度,而水冷排入水的地方,溫度在 48.7 攝氏度。
Blackwell GPU 架構以 AI 為出發,這裡面轉向採用 FP4 精度,並且帶來全新的 DLSS 4 技術,雖然眼下尚未見到其優勢,但隨著 GeForce RTX 50 系列陸續普及,後續就能陸續見到其優勢所在。
Founders Edition 是一張相當優異的顯示卡,畢竟那是 NVIDIA 花了許多心力打造,但必須要說,通路上見到更多的是 AIC 合作夥伴的版本。
MSI GeForce RTX 5090 Suprim Liquid 將水冷排從 240mm 更改至 360mm,這中間當然是為了壓制 600W 的 GeForce RTX 5090 顯示卡,而我們也見到了它所帶來的優異表現。只是,玩家在機殼的選擇上就要多費點心力,因為機殼內不可能只有一組 360mm 水冷排。
透過測試可以知道 Silent Mode 與 Gaming 在效能上的差距並不大,可前者的風扇轉速更低,也意味著其噪音相對要低許多。
整體來說,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Liquid 不論是效能,或是溫度表現更勝 Founders Edition,機殼與預算允許的前提之下,2.2 槽設計的 Suprim Liquid 系列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只是… 要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