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小改款,其實連控制器也一併升級,還帶來新設計的散熱方案。
Plextor 新推出的 M9P Plus 系列 PCIe 3.0 x4 NVMe 固態硬碟,其實已經在特定市場銷售一段時間,但基於內部策略的因素,台灣遲至現在才準備要陸續開賣。Plextor 相當於用 2 年的時間磨一劍,然而所端出 M9P Plus 實屬於 M9Pe 系列小改款,官方表示主要是基於快閃記憶體供應問題,決定換用新的料件來推陳出新。
M9P Plus 承襲 M9Pe 系列的規劃,提供 M9PY Plus(PCIe 介面卡包含散熱片)、M9PG Plus(M.2 包含散熱片)、M9PGN Plus(M.2)機構形式版本,以及 256GB、512GB、1TB 容量選擇,同樣給予 5 年有限保固服務。儘管 Kioxia 已收購光寶科技的固態儲存事業部,合併之後應當會概括承受既有責任,無需擔心產品變成孤兒。
M9PY Plus – AIC 擴充介面卡形式
PCIe 介面卡(Add In Card)形式的 M9PY Plus,視覺設計配置與用料看來是和 M9PeY 相同,外部附加熟悉的大型流線散熱片,頂部有著 RGB 燈光用以表示讀取、寫入等狀態。但是也僅止於此而已,因為並非換上新設計的方案,自然還是不支援燈光調控、和主機板同步,至於提供半高(Low-Profile)擋板配件這點依舊。
M9PG Plus – M.2 裝配新式設計散熱模組
M.2 包含散熱解決方案版本 M9PG Plus 有較大轉變,Plextor 換上新式設計的散熱模組,鋁合金材質相對厚了許多,惟產品厚度連帶成長至 9.2mm(M9PeG 為 4.7mm)。先前 MxPeG 那散熱片設計實在有待商榷,薄薄一片又帶有視覺設計曲線(從側面看是有些圓弧、中心點比較高),即便與晶片之間沒少掉導熱膠條,但是中心部位卻容易沒有如實接觸到晶片。
M9PGN Plus – 標準型產品主機板和筆電皆宜
由再純粹不過的標準 M.2 版本 M9PGN Plus,可看出這系列皆採用 M.2 Type 2280 單面線路設計布局,不像先前 1TB 容量得換用雙面印刷電路板。雖然說只是小改版,其實控制器也更換了料件,從以往 88SS1093 換成商用定位的 88SS1092。兩者屬於同個世代製品,支援 PCIe 3.0 x4 介面、NVMe 1.1b 傳輸協議,也都是 8 通道架構設計,片面差異甚微。
升級控制器搭配 96 層 TLC 3D NAND 形同新組合
小改款關鍵變革或說主要動機,是改採用 Kioxia 最新 96 層 TLC 3D NAND,該 BiCS4 製品裸晶粒容量可達 512Gb(64MB),以此取代 M9Pe 系列所採用的 64 層 BiCS3 世代製品。其實這兩代裸晶粒可達容量是相同,端看選用 512Gb(64MB)或 256Gb(32MB)裸晶粒,輔以堆疊封裝生產的顆粒成品,對於設計標的來說何者為佳。
所搭配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是採用 Nanya 製 LPDDR3-1866 顆粒,配置規則依舊為 256GB 和 512GB 容量版本 512MB、1TB 版本 1024MB。不變的包含設計寫入耐用度參考指標 TBW(Total Bytes Written,資料寫入總位元數),分別為 256GB / 160TB、512GB / 320TB、1TB / 640TB,諸如此類大致上都依舊。
其實該算是新搭配組合的 M9P Plus 系列,最佳循序存取和 4K 隨機存取速度,是有稍獲不等程度提升。但這進步幅度並不多,僅 256GB 容量版本受益較深,寫入速度提升改善相當顯著。環顧市場上相同定位的競爭產品,早已經將循序寫入競賽拉到 3,000MB/s 門檻,片面規格只到 2,200MB/s 的 M9P Plus 系列,吸引力難免打了些折扣。
調整 SLC Cache 策略並維持一貫平穩可達標性能表現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7820X
- 主機板:ASUS Prime X299-Deluxe II
-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660 XC Gaming
-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Tactical DDR4-2666 32GB Kit(4 x 8GB)
- 系統碟:Plextor M6e 256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1909)
完整性能測試體驗選擇以 M9PGN Plus 作為代表,其餘 2 個版本只列出幾項基礎參考項目,首先來觀察 TLC 製品普遍標配的 SLC Cache。HD Tune Pro 寫入測試顯示最佳作用範圍,近乎 250GB、25% 設計容量是比前代產品來得多 / 大,飽和截止之後集中在 500~550MB/s 之間跳動。而 AIDA64 Disk Benchmark 線性寫入測試的結果相近,測得加速度跨過 2000MB/s 門檻,高過 HD Tune Pro 約略平均值 1100MB/s。
基準性能測試依據官方所標示參考數據來檢視,ATTO Disk Benchmark 測得最大值為讀取 3.2GB/s、寫入 1.99GB/s(QD4 可達到),CrystalDiskMark 則是讀取 3325.86Mb/s、寫入 2129.80MB/s(SEQ1M Q8T1),TxBENCH 亦有讀取 3305.045MB/s、寫入 2105.495MB/s 表現。4K 隨機存取以 CrystalDiskMark 為例,測得讀取 380,036IOPS、寫入 302,263.67IOPS,整體來說是接近官方標榜性能。
M9PGN Plus
M9PY Plus
M9PG Plus
UL 前陣子更新 PCMark 10 時,終於讓儲存裝置測試功能回歸,以下取兩個主要測試項目作為代表。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 是模擬測試當系統碟使用時,在 Windows 10 啟動、Adobe 多套應用軟體、Battlefield V 等遊戲、檔案傳輸複製,這些日常真實應用面的表現。
而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是一致性測試,日常模擬項目雖然簡化了許多,但是進一步測試穩定狀態、恢復等 5 個階段的表現。除了測試總結果,也各取 1 個細部數據另外繪製成圖表,供大家參考之。只不過現階段累積的數據量極為有限,所以對於 M9P Plus 測得結果是如何,暫時不好多說些什麼。
Iometer 測試在前置過程中(Precondition),一併試驗循序寫入存取表現,設置為 128K、100% 循序、100% 寫入、QD32。前 2 秒速度分別達 1,150.57MB/s、1,010.97MB/s,而後多數時間在 450~600MB/s 範圍內波動,偶然一飛沖天達 1915.82~2129.78MB/s 不等,最低值 12.9686~23.1826IOPS 但總和未達 10 秒。
這輪測試的重點是在 4K 隨機寫入,以 4K、100% 隨機、100% 寫入、QD32、5000 秒等設置條件,前 4 秒初速度達 168,491~175,267IOPS 不等,於 162 秒開始降至低於 140,000IOPS。觀察完整數據檔,波動主要落在 12000.9~22822.1IOPS 範圍之間,偶然爆發不難看出有超過 140,000IOPS,Iometer 總和參考值則是 23788.44933IOPS。
這測試是先寫入 2 倍產品設計容量,相等於讓固態硬碟進入髒碟階段,以求得穩定狀態下的性能表現。然而對消費性產品、個人應用而言,這手段與附加設定 QD32(Queue Depth,佇列深度)條件,除了頗為嚴苛也有點跳脫現實。因為這類應用不應該發生密集大量存取行為,相較之下,PCMark 10 儲存測試不失為較貼近現實的參考指標。
測試過程中一併留意了溫度,AIC 形式且配備大型散熱片的 M9PY Plus,就經驗來說是可以信賴。至於沒散熱片輔助的 M9PGN Plus,觀察到 58°C 溫度絲毫不意外,畢竟對這設計方案並不陌生。而換上全新散熱方案的 M9PG Plus,參考溫度 41°C 和 M9PY Plus 頗為接近,相對於使用經驗中的 M9PeG 和 M8SeG,解熱效率確實改善非常多。
總和來說,M9P Plus 系列維持著一貫的水準,只是小改款沒能為循序寫入等部分帶來躍進,未達 3,000MB/s 門檻容易淪為攻堅點。畢竟 Plextor 所賦予的定位仍然算是高(高階、性能、電競、……),也不會輕易走上削價競爭這條路,可以想像撰稿期間仍在研議建議售價,或許讓他們感到傷腦筋吧。無論如何,M9P Plus 系列依然是安全牌,值得放入採購清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