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Maximus X Formula 變化雖然不能算多,但是像 M.2 散熱設計強化是很實際的。

打從 Intel 推出 Coffee Lake-S 平台,Asus 一步步釋出採用 Z370 晶片組,所打造的 ROG 系列主機板。甫登場的 ROG Maximus X Formula 是為當家旗艦,針對熱血電腦玩家與遊戲玩家設計,近期開賣參考價格大約 16,990 元。

視覺設計乍看下沒有太多變動,預裝 I/O 護板、I/O 背板上方的遮罩、處理器電源迴路 CrossChill EK II 散熱模組、ROG Armor 等幾處,變化說不上顯著、強烈。比較容易區隔的地方在於晶片組散熱片,除了 ROG 電競之眼裝飾樣式不同,也改以鋁合金取代 ROG Armor 以往所使用 ABS 材質,兼具著 M.2 插槽輔助散熱作用。

Asus ROG Maximus X Formula。
正面裝配 ABS 材質 ROG Armor,背面則是加上了鋼製背板。
標準配件包含使用手冊、驅動程式光碟、標示貼紙、杯墊、SATA 排線、Wi-Fi 天線、M.2 螺絲、M.2 固定支架等、燈條配件等。

ROG Maximus X Formula 另外一處顯著異動,在於前 2 根 PCIe 插槽周圍,有著通電之前乍看像發光銘牌的配置。但實際上是新導入了 LiveDash OLED,這塊 1.3 吋的面板能用來顯示系統特定資訊、圖形、動畫,對於裸機使用小有幫助又帶點樂趣。

發光名牌升級更改為 LiveDash OLED。
LiveDash OLED 實際作用示意。

I/O 背板配置並未更動,預裝 I/O 護板是挺不錯的概念設計,官方亦強調抗靜電放電保護能力較佳。無線網路是採用 Realtek 設計方案,型號 RTL8822BE 模組為 PICe x1 介面設計,支援 IEEE 802.11a/b/g/n/ac、2.4/5GHz 雙頻、2 x 2 天線、相容 MU-MIMO、內建整合 Bluetooth v4.2。顯示輸出配置為 HDMI 1.4 與 DisplayPort 1.2 各 1 組,其中後者支援 4096 x 2304 @ 60 Hz 輸出,只是對玩家來說或許可有可無。

USB 3.0/2.0 連接埠各有 4 組,都是由 Z370 晶片組供應,而一旁紅色 USB Type-A 與 USB Type-C 連接埠,是由 ASMedia 最新 ASM3142 這款 USB 3.1 Gen 2 控制器負責。Asus 另外強調,USB 電路具備電源穩定強化設計,可以降低波動以確保傳輸品質。而內接擴充埠部分,19pin 來自 Z370 晶片組,USB 3.1 是由另一顆 ASM3142 供應。如果 USB 2.0 需求量大,那麼在主機板另一角,還有 1 組擴充埠可以利用。

乙太網路與音效的變動微乎其微,Intel 常見的 I219-V 乙太網路實體晶片晶片,支援 10/100/1000Mbps 傳輸速率,Asus 另外加入 LANGuard 防護設計。而內建 SupremeFX 音效植基於 Realtek 客製化 S1220 解編碼器,支援類比 7.1 聲道輸出,附加 ESS 型號 ES9023P 數位類比轉換器、Ti 型號 RC4580 運算放大器、高精準時脈產生器,以及隔離線路、Nichicon 電容器、鍍金 3.5mm 端子等設計、用料。

I/O 背板配置依舊,具有預裝 I/O 護板設計是為亮點。
無線網路天線採用新樣式設計。
有趣小配件 USB 3.1 Gen 1 轉 USB 2.0 轉接頭。
音效迴路局部樣貌。

ROG Maximus X Formula 處理器電源迴路,採用複合強化散熱設計,CrossChill EK II 支援空冷與水冷(G1/4 螺紋接頭)。而基於自家 Digi+ PWM、TPU 數位電源管理/控制晶片,再加上 Pro Clock 時脈產生器,構成主要的電源供應與超頻強化迴路。其餘搭配用料 Asus 並未強調,不過大致上看來仍以 Ti 製 NexFET 功率電晶體、MicroFine 合金電感、10K 黑色金屬電容器等,構成總和 10 相迴路。記憶體部分稍有變化,T 型拓撲電路結合 OptiMem 最佳化設計,惟標示超頻可達時脈也是在 DDR4-4133+。

處理器電源迴路部分樣貌。
記憶體插槽與周圍配置樣式,這邊能找到 Q-Code 除錯燈號、START 與 RESET 按鍵。
設計支援水冷系統,圖例白色插座是連接水流量水流輸出入溫度等配件之用,其餘還有如 PWM/DC 4pin 風扇插座,產品總共有 6 組。
這一側有 RGB 燈條插座、風扇插座、RETRY 按鈕、SAFE_BOOT 按鈕、MemOK!按鈕、USB 2.0 擴充插座、SLOW_MODE 切換器等配置。

對於 M.2 固態硬碟熱量問題,前代產品 M.2_1 插槽是在 ROG Armor 覆蓋之下,ROG Maximus X Formula 基礎設計配置相同,但是換上鋁合金散熱片。這散熱片算是厚實,內側也黏貼了導熱膠以增加接觸密合度,同時可以利用 T-sensor 來偵測周遭溫度。而 M.2_2 插槽依然是直立設計,得搭配支架配件來固定之,兩者都支援 PCIe 3.0 x4 模組,此外 M.2_1 同時兼容 SATA 6Gb/s。

晶片組散熱模組經過調整,裝飾外蓋改採用鋁合金材質。
散熱片內側預先黏貼了導熱膠。
M.2 插槽皆可支援 Type 22110 長度模組,使用 M.2_1 時無須選購預先裝配散熱片的固態硬碟。
SATA 6Gb/s 既有 6 組可以利用,得留意與 M.2 之間的 PCIe 通道配置連動關係式,一旁還可見到 USB 3.1 Gen 1/2 的擴充埠。

至於磁碟 I/O 與 PCIe 插槽之間的 PCIe 通道關係式,M.2_1 使用 SATA 模組將關閉 SATA 連接埠 1,若 M.2_2 設置為 PCIe x4 模式,SATA 連接埠 5/6 將會關閉。而 PCIex4_3 插槽也能支援 PCIe x4 固態硬碟,亦在 RST PCIe RAID 支援行列內,但是得留意使用 PCIe x4(預設為 PCIe x2)裝置將會關閉 PCIex1_3 插槽。

這些必然的限制和前代產品相同,另外如果需要性能稍好的超大容量儲存空間,也能裝配 Intel Optane Memory 來為硬碟加速。其餘 PCIe 插槽部分,PCIex16_1/2 是由處理器供應通道,PCIex4_3 和 PCIex1_1/2 則是來自晶片組,其中 PCIex16_1/2 與 PCIex4_3,支援 NVIDIA SLI 2-Way、AMD CrossFireX 3-Way 多路顯示卡,通道配置模式可為 x16、x8/x8、x8/x4 + x4。

PICe 插槽計有 PCIe x16 共 2 根、PCIe x4 共 1 根、PCIe x1 共 3 根。

如同先前提到,Coffee Lake-S 與 Kaby Lake-S 推出時間點相當近,難為主機板廠商在硬體、韌體、軟體等部分,再堆疊什麼比較有新鮮感的功能設計。因此 ROG Maximus X Formula 的 UEFI BIOS,配置看來是和當年度(指 2017 年)產品相差甚微,故這部分倒也無須贅述些什麼。

UEFI BIOS 介面配置與附加功能和近期產品相同。

至於軟體部分同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新導入 LiveDash,使用時小小限制是在 Hardware Monitor 部分,顯示分成較大和較小圖文兩種模式。如圖例,Large Text 同時間只能勾選一個項目常駐顯示,而 Small Text 最多能勾選 5 個,將會自動輪流顯示。

附加軟體不多、不少,可依喜好、需求來選擇安裝。
LiveDash 介面 – Hardware Monitor。
LiveDash 介面 – Image or Animiation。
AI Suite 預設內建項目也是以 DIP5、TPU、Fan Xpert4、DIGI+ Power Control 等為主。
Aura Sync 軟體近期再改版,介面風格樣式有所變動。

性能實測體驗選擇搭配 Intel Core i5-8400(基礎時脈 2.8GHz、動態超頻 4.0GHz),儘管是定位在中價位的處理器,由於具備 6 個實體核心,和 ROG Maximus X Formula 搭配還算得以相襯。記憶體使用 XMP DDR4-3000 運作組態,系統碟則是裝配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PCIe 2.0 x4),3DMark 測試階段另外加入 ROG Strix RX Vega 56 O8G Gaming(AMD Radeon RX Vega 56),整個試驗過程中 ROG Maximus X Formula 相當平穩。

搭配測試使用 Intel Core i5-8400。
Sandra 算數處理器測試。
Sandra 多媒體處理器測試。
Sandra 記憶體頻寬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
3DMark Sky Diver 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測試 – 搭配 Radeon RX Vega 56。
3DMark Time Spy 測試 – 搭配 Radeon RX Vega 56。
PCMark 10 測試。
PCMark 10 Express 測試。

另外進行儲存裝置性能試驗,首先以 Plextor M8PeG 512GB 測試 M.2,CrystalDiskMark 最大速度為讀取 2446.6MB/s、寫入 1063.6MB/s,AS SSD Benchmark 則為讀取 2219.08MB/s、寫入 1257MB/s。至於 ROG Maximus X Formula 另外整合的 USB 3.1 Gen 2 控制器,使用相同介面外接盒搭配 Seagate 600 SSD 240GB,共計 2 顆組建成 RAID-0 模式,CrystalDiskMark 測得最大速度讀取 348.9MB/s、寫入 857.0MB/s,AS SSD Benchmark 則為讀取 993.59MB/s、寫入 842.16MB/s。

M.2 測試 – CrystalDiskMark。
M.2 測試 – AS SSD Benchmark。
USB 3.1 Gen 2 測試 – CrystalDiskMark。
USB 3.1 Gen 2 測試 – AS SSD Benchmark。

綜觀而言,ROG Maximus X Formula 在硬體設計本質面向,與前代產品差異不算多情有可原,但是我們樂見 M.2 散熱處理大躍進,至於 LiveDash 應該是對裸機使用者比較有幫助吧。產品整體提供了良好的使用體驗,UEFI BIOS 介面設計配置、功能性,以及軟體實用性、整合度等,都是近來一致令人滿意的部分。因此在高價位 Z370 主機板裡,ROG Maximus X Formula 很值得列入優先選擇。

廠商

Asus  https://www.asus.com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5-8400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RX Vega 56 O8G Gaming
記憶體:Team T-Force Night Hawk RGB TF1D416G3000HC16CDC01
系統碟: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
測試碟:Plextor M8PeG 512GB、Seagate 600 SSD 240GB
電源供應器:XFX XTR 750W(P1-750B-BE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