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 醞釀多時的消費性 PCIe 5.0 NVMe 控制器,於稍早前獲得 Biwin 等品牌導入採用,現在讓我們藉由 Predator GM9000 來進行首度體驗。

Predator GM9000 採用來自 SMI 型號 SM2508 控制器,作為 SMI 首款消費性 PCIe 5.0 NVMe 控制器產品,先前提過 SMI 基於客戶需求等因素考量,追求先進製程所以推遲了上市時間。最終於 2024 年年底,順利透過台積電 6nm 先進製程正式量產,首波導入應用的廠商很快速地推出實體產品。

SM2508 架構設計概要為依循 PCIe 5.0 x4、NVMe 2.0 規範設計,具有 8 個快閃記憶體通道(32CE),可搭配 DDR4 或 LPDDR4 類型記憶體(3,200MT/s)。其快閃記憶體支援 ONFI 5.0 與 Toggle 5.0 標準(3,600MT/s),能搭配 3D TLC / QLC 類型顆粒,推出如 4TB 或更大容量模組。

就 SMI 設計標的性能來說,循序存取最高可達讀取 14.5GB/s、寫入 14GB/s,而 4K 隨機存取吞吐量讀寫同為 2,500,000IOPS。官方所宣稱性能在當下屬於高標準,而且一步到位可推出調校達 14GB/s 等級的產品,不像競品是由 10GB/s 級距起跑再往上推進,同時也強調功耗效率更趨理想。

早先開賣的消費性 PCIe 5.0 NVMe 固態硬碟,控制器大多是透過 12nm 製程投產,模組功耗約 11W 上下(視容量而定),需要大型散熱片伺候降溫。SMI 宣稱 SM2508 與之相較,本身功耗降低最多達 50%、模組最低僅 7W,由於功耗與溫度表現接近 PCIe 4.0 NVMe 產品,筆電類裝置也能夠導入使用。

Predator GM9000 設計配置

回到主角 Predator GM9000,目前提供 1TB、2TB 和 4TB 容量選項,市場參考價格依序分別為 4,580 元、7,480 元、14,980 元,台灣的實體通路市場與電商平台,已經於稍早前陸續上架銷售。SMI 攜手 Biwin 提供 Predator GM9000 2TB 版本,作為以下介紹與測試體驗樣品,那麼就開始吧!

* 編按:Predator 是 Acer 所創立電競品牌,並授權給予 Biwin(佰維)推出記憶體模組與固態硬碟等零組件,Predator GM9000 因而有款孿生產品 Biwin X570 PRO。

Predator GM9000 依循 M.2 Type 2280 尺寸、單面線路布局設計,重點元件集中在印刷電路板正面,從側面可以看出包含控制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2 顆快閃記憶體。這些元件由品牌標籤貼覆蓋著,它同時兼具薄型散熱片作用,至於背面是純粹的標籤貼紙,因此能和多數主機板的散熱機構無痛相容。

依照產品容量版本由小至大,分別搭配 1GB、2GB、4GB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但骨子裡為何難以得知,因為連同快閃記憶體的表面都是刻印 Biwin 品牌。另外透過工具軟體輔助,看來是搭配 Micron 製 232 層 3D TLC NAND(B58R),在 Micron 定義屬於第 8 代技術產品,獲得許多高性能模組選用。

標示性能以 2TB 和 4TB 版本為佳,循序存取最高達讀取 14,000MB/s、寫入 13,000MB/s,而 4K 隨機存取吞吐量為讀取 2,000,000IOPS、寫入 1,600,000IOPS,此外強調有針對 DirectStorage 最佳化。產品提供 5 年有限保固,設計耐用(寫)性基數(1TB 版本)即有 800TBW,其餘容量版本依此倍增。

同樣透過工具軟體查看 Predator GM9000 可參考資訊,功耗最大 10W(PS0)、PS4 非運作狀態僅 3.5mW,其最大值較常見產品約 11.5W 低了 13%,而在 PS1 / 2 過熱保護降速 / 省電模式更是只有一半。其過熱警戒點設在 83°C,儘管控制器本身不至於熱情,裝機時還是建議使用散熱片伺候。

至於在附加配套措施部分,Predator 品牌或說 Biwin 全產品線,目前尚未提供自家工具軟體,這部分可自行找尋第三方免費軟體替代。不過裝機實用軟體倒是有提供,在官網可以找到 Acronis True Image OEM 版的下載連結,這能用於轉移或是備份 / 還原安裝好的作業系統環境。

Predator GM9000 性能實測體驗

首先進行的 AIDA64 線性寫入測試,開頭 SLC Cache 作用區間約占總容量 20%(相當於 381GB),速度達 10,000MB/s 左右。而後 20~28% 區間第 1 段降速,平均值大約落在 6,000MB/s 附近,再來第 2 段降速會逐漸滑落,最低在接近 1,200MB/s 左右,因此整體平均速度為 4,436.1MB/s。

Predator GM9000 循序存取表現頗為亮眼,在 CrystalDiskMark 都達到讀取 14,xxxMB/s、寫入 12,xxxMB/s 以上,尤其寫入比先前的標竿 Spatium M580 Frozr 略高 3~6% 不等。儘管在 ATTO Disk Benchmark 看似微幅落後,那差異多為 0.x% 最高不超過 2.8%,在合理誤差範圍內因而可視為一樣好。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3)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4)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5)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6)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3)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4)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5)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6)

性能參考比較組(存檔數據):
GIGABYTE AORUS Gen5 12000 SSD 2TB
GIGABYTE AORUS Gen5 10000 SSD 2TB
MSI Spatium M580 Frozr 2TB
MSI Spatium M570 Pro Frozr 2TB
Seagate FireCuda 540 PCIe Gen5 SSD 2TB
TeamGroup T-Force GE Pro PCIe 5.0 SSD 2TB

4K 隨機存取吞吐量同樣有亮點,CrystalDiskMark 在 Q32T16 條件跑出讀取 2,065,863IOPS、寫入 1,728,648IOPS 表現,分別高於標竿 Spatium M580 Frozr 多達 15.6%、17.5%。ezIOmeter 有類似結果,讀取 1,505,004.01IOPS、寫入 1,161,149.98IOPS 這表現,分別較標竿高出 8.2%、15.5%。

ATTO Disk Benchmark 所呈現傾向,和 CrystalDiskMark 使用 Q1T1 條件相呼應,表現會隨著佇列深度增加而提高。Predator GM9000 讀取在 QD 1~4 條件落後標竿 16.8~21.0%,然而自 QD 8 起穩健勝出 24% 以上,寫入則相對平穩不少,QD 2 小勝 5% 而後更能高達 28.2~41.0% 不等。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7)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8)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1)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2)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3)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9)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0)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7)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8)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1)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2)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3)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9)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0)

PCMark 10 儲存測得結果為 5,850 分、頻寬 913.94MB/s,這中上表現分別落後標竿 7.8~8.5%,細部數據顯示有些落後幅度達 1x.x% 甚至是 3x.x% 為之關鍵。而 3DMark 儲存測試結果居次,總評價 4,422 分、頻寬 745.96MB/s 高於標竿至少有 13.2%,但領先者 T-Force GE Pro 比它還要高 11% 以上。

附帶一提 3DMark DirectStorage 測試,由於我們還沒累積到什麼數據,因此簡單看 Predator GM9000 表現如何就好。實際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4090,固態硬碟傳輸至系統記憶體頻寬有 9.50GB/s~10.88GB/s,啟用 DirectStorage 直接傳輸至顯示卡的記憶體,頻寬能從 7.45GB/s 提高到 24.05GB/s。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7)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8)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4)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5)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6)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9)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7)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8)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4)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5)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6)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9)

最後的 PCMark 10 性能一致性測試,Predator GM9000 只繳出 3,673 分、875.09MB/s 頻寬這不起眼的表現,它在初始與恢復階段都立下新標竿,然而降速偏中等、穩定狀態階段表現中下。或許可以這麼解讀,Predator GM9000 髒碟(穩定狀態階段)性能表現一般,用在密集寫入、高負載應用情境得留意這點。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9)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0)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1)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19)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0)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1)

那麼 Predator GM9000 溫度表現是如何呢?在主機板的散熱片伺候、室溫約 24˚C 條件下,經 IOmeter 連續寫入 10 分鐘試驗,初始溫度 36˚C 最高來到 68˚C。由於環境溫度控制有其難度,而模組本身的溫度測量點也是一大變數,不宜把話說得太絕對,至少 SMI SM2508 看來確實不難伺候。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3)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2)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3) Predator GM9000 - Benchmark (22)

總和而言,Predator GM9000 基準性能表現頗有亮點,少部分地方如較低佇列深度條件,只要再進一步調校提升改善,那麼無疑可成為新的性能標竿。至於像 PCMark 10 進階測試也需要再琢磨,尤其是最為嚴苛的髒碟階段,如何調校並平衡各階段表現,考驗著廠商的產品設定策略考量與智慧。

對於它採用的 SMI SM2508 控制器設計解決方案,功耗效率表現確實不負期待,為了先進製程而延後推出算是值得。它能提供當下最高階的性能體驗,但消耗功率明顯獲得改善,亦無須龐大的散熱裝置輔助。除了桌機,現在筆電也可以試著導入裝配,接下來就期待能有更多產品推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