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ATX 尺寸堆滿特色功能設計之餘,並未忘卻 ROG 電競、超頻的精隨。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延伸閱讀:DC DIMM、DIMM.2 同時兼具,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開箱

 

UEFI BIOS 與附加軟體著重在提升使用體驗

UEFI BIOS 在一貫的介面風格、配置之下, ROG Maximus XI Gene 具有幾項新鮮的功能設定,如「Extreme Tweaker」>「Ai Overclock Tuner」內,以往的 XMP 選項二分為「XMP I」與「XMP II」。新設計的「XMP I」,除了模組 SPD 所預載主要參數,同時會再帶入 ASUS 的最佳化設置。在同個大分類底下還新增了「AI Features」,可以針對包含散熱在內等幾個部分,進行特別的細微設置。

至於「Tool」大項目下,「ASUS Armoury Crate」這個尚未普遍提供的功能,是具有取代驅動程式光碟的作用。新組裝完成或作業系統重灌的電腦,在 Windows 10 作業系統環境連接上網際網路,將能夠自動安裝相對應的 Windows App,這讓後續專屬驅動程式和附加工具軟體下載安裝作業簡單化。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ROG Maximus XI Gene 的 UEFI BIOS 帶來幾項新功能,讓細微操作設定與使用體驗提升。

前述的 ASUS Armoury Crate,相對應 Windows App 命名為 Armoury Crate,參考下圖無須加以解釋,便能理解這項設計十分便利。至於其他附加工具軟體部分,ASUS 也是逐漸不再走包山包海路線,主力集中在自家 AI Suite 3、Aura、GameFirst V、RAMCache III、RAMDisk 等幾項上。AI Suite 3 雖然並未大改版,但是新加入「AI Optimization」選項以和 UEFI BIOS 相呼應,其餘附加項目和近期所推出產品相仿。

植基於 UEFI BIOS 和 Windows App 的 Armoury Crate,無須光碟片、自行上網下載,也能輕鬆快速安裝驅動程式和工具軟體。

 

處理器輕鬆上 5GHz、再加 DC DIMM 一同飆速

ROG Maximus XI Gene 性能實測體驗部分,使用 ASUS 另外提供的 0601 版韌體(尚未在官網發布,算是撰稿期間最新的除錯、最佳化版本),絕大多數設定值都維持在預設組態。我們僅將 Core i9-9900K 處理器超頻設置為全數核心 5GHz,ASUS 一併提供的 Double Capacity DIMM 記憶體模組樣品,則是設定在 XMP DDR4-3200 時脈組態。

CPU-Z:性能測試體驗將處理器設置在 5GHz(Sync All Cores)。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DC(F4-3200C14D-64GTZDC)
  • 系統碟:Plextor M8SeGN 512GB
  •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OC edition(ROG-STRIX-RTX2070-O8G-GAMING)
  • M.2 測試碟:Plextor M9PeGN 512GB
  • USB 3.1 Gen 2 測試碟:Seagate 600 SSD 240GB x 2、USB 3.1 Gen 2 外接盒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開頭先簡單小試磁碟、I/O 表現,我們安裝另一空的 PCIe 3.0 x4 NVMe 固態硬碟在 M.2_1 插槽,執行以下測試最高存取速度約為讀取 2.88GB/s、寫入 1.89GB/s。至於 USB 3.1 Gen 2 外接盒裝置,是 2-Bay 機種設定為 RAID 0 加速模式,測得最高速度在讀取 982MB/s、寫入 889MB/s 左右。

ATTO Disk Benchmark:M.2 測試。
AS SSD Benchmark:M.2 測試。
ATTO Disk Benchmark:USB 3.1 Gen 2 測試。
AS SSD Benchmark:USB 3.1 Gen 2 測試。

至於在記憶體傳輸性能部分,取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作為代表,測得讀取 46.5GB/s、寫入 49.0GB/s 左右的資料吞吐量。在下方 NovaBench 與 PerformanceTest 亦有記憶體和磁碟(系統開機碟)等數據,記憶體所得結果分別是 RAM Score 393 分、Memory Mark 4001 分,其餘項目可以自行斟酌參考之。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XMP DDR4-3200 時脈組態試驗結果。
NovaBench:如表列硬體與設定組態測試。
PerformanceTest:如表列硬體與設定組態測試。

顯示性能首先來看處理器內顯 UHD Graphics 630,由於運算核心時脈超頻至 8 個核心 5GHz,因而 Night Raid 模式獲得 6928 分,Cloud Gate 模式則為 13882,這會比未超頻前稍好。至於搭配 GeForce RTX 2070 顯示卡時,Time Spy 模式獲得 9604 總分,Fire Strike Ultra 模式則是 5645 分等。最後以 PCMark 10 作為性能試驗總結,所獲得成績 7685 分,超頻帶來最大效益可說是在 Productiviry 項目。

3DMark:Night Raid 模式、UHD Graphics 630(拆除獨立顯示卡)。
3DMark:Cloud Gate 模式、UHD Graphics 630(拆除獨立顯示卡)。
3DMark:Time Spy 模式、GeForce RTX 2070。
3DMark:Fire Strike Ultra 模式、GeForce RTX 2070。
3DMark:Fire Strike Extreme 模式、GeForce RTX 2070。
PCMark 10:如表列硬體與設定組態測試。

 

同場加映:ASUS ROG Ryujin 240 水冷散熱器

Core i9-9900K 預設動態超頻時脈最高達 5GHz(基礎 3.6GHz),要讓 8 個核心維持在 5GHz 穩定、不降頻保護運作,散熱器是需要花費點心思。這次試驗搭配 ASUS 自家 ROG Ryujin 240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其銅底水冷頭在幫浦部位內嵌 60mm 風扇,強調夠降低處理器電源迴路和 M.2 等周邊零組件的溫度。而鋁合金材質水冷排尺寸為 272 x 122 x 27mm,配備 2 顆 Noctua 型號 NF-F12 工業風扇,12 公分尺寸設計轉速為 450~2000RPM。

ASUS ROG Ryujin 240
ASUS ROG Ryujin 240。
ASUS ROG Ryujin 240
ROG Ryujin 240 配件和一般常見產品相仿,都是機構固定所需物件。
ROG Ryujin 240 不免俗也是採用銅金屬材質。
提供 2 顆 Noctua 工業等級風扇,算是有相當誠意的配置。

ROG Ryujin 系列最大亮點,在於配備 1.77 吋彩色 OLED 螢幕,這設計和自家特定主機板上的一樣稱作 LiveDash OLED,也是具有標誌與溫度、風扇轉速等狀態顯示機能。此外還有一排 LED 燈光,功用與可玩性無須多說,自然是能和自家 Aura Sync 軟體與裝置相容。借助 ROG Ryujin 240 來搭配 Core i9-9900K,我們透過 OCCT 牛刀小試這組合,燒機運作 30 分鐘是得以維持穩定 5GHz 時脈,期間溫度是在 50~55°C 之間跳動(環境溫度約 26°C),這部分供大家參考之。

ROG Ryujin 有 LiveDash OLED 螢幕又有 Aura Sync 燈光設計。
ROG Ryujin 所適用 LiveDash 軟體,可調整 OLED 顯示項目與燈光效果。
OCCT:處理器燒機測試 30 分鐘 – 處理器時脈。
OCCT:處理器燒機測試 30 分鐘 – 處理器溫度。

總和而言,ROG Maximus XI Gene 此般設計要說是 ROG Maximus Apex 的縮小版(縮為 microATX),官方也不見得會反對之。除了硬體設計帶來新鮮感,其 UEFI BIOS 與附加工具軟體等部分,可以感受到致力於提升使用者體驗這點。看來 ROG Maximus XI Gene 是足以穩坐 Z390 晶片組世代,最強 microATX 主機板這個位置,格外適合有特需求、喜歡嘗鮮的極致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