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在 2019 年 8 月 針對筆記型電腦和 2 in 1 裝置推出第 10 代 Intel Core 系列處理器,至今也已經半年過去。我們相當清楚,目前筆記型電腦用的第 10 代 Intel Core 系列處理器包含 Ice Lake-Y、Ice Lake-U、Comet Lake-U 和 Comet Lake-Y 等 4 個平台,其中 Comet Lake 屬於 14nm 製程外,其餘皆是 Intel 自家的 10nm 製程產品。

10nm 製程的 Ice Lake-U 處理器核心部分使用的是 Sunny Cove 架構,並搭配 Gen11 顯示架構以及支援 DDR4-3200 或者是低功耗的 LPDDR4X-3733(最高) 記憶體、Thunderbolt 3 和 Wi-Fi 6。

與 14nm 製程的 Comet Lake-U 最多 6 核心處理器配置不同,10nm 製程的 Ice Lake-U 平台最多僅提供 4 核心處理器選項,但 Ice Lake-U 部分在 iGPU 部分進行了強化,提供 64EU 的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選擇。這次 Gen11 Graphics 部分支援 Open GL 4.5、Open CL 2.2 以及 DirectX 12,當然也支援 Intel Quick Sync Video 技術。

Ice Lake-U 與 Comet Lake-U 最大不同除核心數量以及 EU 數差異外,另一個點就是 Ice Lake 平台整合了 Thunderbolt 3,而 Comet Lake-U 若要使用 Thunderbolt 是需要額外搭配相關晶片。

就整個 Ice Lake-U 平台來說,最高階型號為 Intel Core i7-1068G7,是款 28W TDP 的 4 核心 8 執行緒(4C8T)處理器,而我們來拆解一下它的命名原則。

* Core i7 = 處理器等級
* 10 = 第 10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
* 6 = 產品位階
* 8 = TDP 最高為 28W
* G7 = 最高的 64EUs Iris Plus Graphics

然而我們要測試的並不是 Intel Core i7-1068G7,而是 Intel Core i7-1065G7 這顆同樣是 4C8T 的 Ice Lake-U 平台。

4C8T 的 Intel Core i7-1065G7 基本時脈為 1.3GHz,最大超頻時脈(Max Turbo Frequency)為 3.9GHz,擁有 8MB Intel SmartCache;64EUs 的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基本時脈為 300MHz,最大動態時脈(Max Dynamic Frequency)可以達到 1,100MHz。

這顆處理器的 TDP 設定在 15W,但它的 cTDP 可以達到 25W,而這時候的全核心時脈會維持在 1.5GHz。

我們收到搭載 Intel Core i7-1065G7 的裝置為 Razer Blade Stealth,這台 13.3 吋的筆記型電腦採用 1920 x 1080 解析度面板,擁有 16GB LPDDR4 3733MHz 記憶體以及 256GB M.2 NVMe SSD 作為儲存容量;另外 Razer Blade Stealth 13.3 吋有一款 512GB M.2 NVMe SSD 的版本,那款筆記型電腦則是搭配 4GB GDDR5 記憶體的 NVIDA GeForce GTX 1650 獨立顯示晶片。

NVIDIA GeForce GTX 1650 獨立顯示晶片為黑色版,而採用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的 Razer Blade Stealth 13.3 吋色系方面為銀色。

這台筆電的 I/O 並不算多,可以見到 USB-C 3.1 Gen2、Thunderbolt 3、 2 個 USB-A 連接埠以及 1 個 3.5mm 耳機 / 麥克風混合式插孔。

介紹了那麼多,其實 Intel Core i7-1065G7 的實際效能才是大家比較好奇的,畢竟在 28W 的 Intel Core i7-1068G7 這顆算是客製化的處理器之下,就屬 Intel Core i7-1065G7 是最高階的產品;當處理器為 1.0GHz 時,其 cTDP 可以降到 12W。

就 CPU-Z 本身的 benchmark,Intel Core i7-1065G7 與 Intel Core i9-9900K 在 single thread 部的表現差距大約在 1 / 5,不過到了多核心效能測試的條件下,8 核心的 Intel Core i9-9900K 與 4 核心的 Intel Core i7-1065G7 之間的差距就來到 3.56 倍。

跟著是 Cinebench R15 以及 Cinebench R20 測試。

緊接在 Cinebench 之後,我們看看 Corona 1.3、Fryrender 以及 V-RAY 這 3 個渲染測試軟體的實際表現。

Intel 提供的 RUG 測試軟體進行 Adobe Photoshop CC 劇本測試;Adobe Photoshop CC 的 RUG 部分是根據 Sysmark 的 Photoshop 2016 測試進行延伸的測試,主要是使用目前最新的 Adobe Photoshop CC 2020 進行;第一張最快為 9.7s,這部分使用的是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進行,而在使用 Thunderbolt 3 外接 Radeon RX 580 外接顯示卡之後,Adobe Photoshop CC 的速度縮短來到 9.3s,這中間的 0.4s 算是相當大的提升。

Geekbench 5 也是我們測試所常用的軟體之一,所以這裡也不免俗提供相關數據讓大家參考;在 Geekbench 部分有分為 CPU 部分的 Single Core、Multi Core 以及顯示卡的 OpenCL 等 2 個測試項目。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部分也是 Intel Core i7-1065G7 的一個重點,我們先透過 3DMark 的 Time Spy、Night Raid、Sky Diver 以及 VRS(Variable Rate Shading)供一個數據讓大家參考。

3DMark 之後,我們使用 StreetFight V Benchmark 與 Final Fantasy X Benchmark 分別在 1080p 解析度下進行遊戲測試。

另外,我們也使用 ASUS 推出的 Radeon RX 580 Thunderbolt 3 外接顯示卡進行測試。

搭載 Intel Core i7-1065G7 處理器的 Razer Blade Stealth 13.3 吋筆記型電腦綜合性測試我們使用慣用的 PCMark 10,並加入 Sysmark 2018 進行實測。PCMark 10 除了基本的 Essenntials、Productivity、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外,還加入了 Gaming 以及針對 Office 365 和 Edge 瀏覽器的 PCMark 10 Applications 測試。

Sysmark 2018 是我們首度加入筆記型電腦的測試項目,主要是因為使用 Sysmark 2018 較為麻煩,因為它只能使用完全乾淨的英文版 Windows 10 作業系統(只能含顯示卡驅動程式),以筆記型電腦來說需要能更換 SSD 的版本才能進行;另一方面,完整的測試流程需要至少 4 小時之久,也是我們不想加入測試的原因之一。

可以見到 Sysmark 2018 的項目有 Productivity、Creativity 以及 Responsiveness,基本上與 PCMark 10 Applications 項目沒有太大差異,但 Sysmark 所使用的 Office、Photoshop CC(2018)以及 Lightroom Classic CC 版本沒有 PCMark 10 以及 Intel RUG(Adobe Photoshop CC 2020 或者是 PowerDirector 17)要新,只是它整合所有測試軟體,但未來我們會將這個測試軟體加入 Intel 和 AMD 的平台測試項目中。

Intel Core i7-1065G7 的綜合分數為 1373,而我們早前測試的 Intel Core i9-9900K 分數為 2020(Sysmark 版本:1.02.58);就 2 者的核心數來說,4C8T、1.1GHz 基本時脈的 Intel Core i7-1065G7 表現其實不算太差,特別是在 Productivity 和 Resposiveness 部分,至於 Adobe Photoshop CC(2018)、Lightroom Classic CC 和 PowerDirector 15 的 Creativity 表現就因核心數差異而有更顯著的不同(1683 vs 3012)。

Thunderbolt 3 功能除了外接顯示卡外,儲存(DAS)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能,特別是對影音剪輯工作者來說;手上的 Promise Pegasus2 R8 也能直接搭配 Razer Blade Stealth 13.3 吋筆記型電腦使用,但因為早前這台 Thunderbolt 2 裝置就僅設定為 macOS X 系統讀寫,導致目前無法在 Windows OS 下進行數據測試。

Wi-Fi 6 也是 Ice Lake 平台的一個重點,在搭配 Wi-Fi 6 路由器的情況下,Razer Blade Stealth 13.3 吋與 Intel Wi-Fi 6 AX201 網路晶片(因為整合 Intel CNVi 所以使用 AX201 晶片組,若沒有 Intel CNVi 則只能使用 Intel Wi-Fi AX200 網路晶片。

在測試條件限制下,Wi-Fi 6 規範的 Intel Wi-Fi AX201 最高可以達到 1.4Gbps 的下載和 1.0Gbps 的上傳速度。

沒有獨立顯示晶片的筆記型電腦可能會被一些使用者嫌棄,但試想想自己的日常使用情境真的有需要使用到獨立顯示晶片?

獨立顯示晶片對於輕薄筆記型電腦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這主要是輕、薄對散熱系統造成一定的限制,所以若日常沒有遊戲的需求,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這樣的級別的 iGPU 似乎也夠應付;若真要遊戲需求,往往可能是在家裡的情況下,整合 Thunderbolt 3 的 Ice Lake-U 平台裝置再搭配一個獨立顯示卡外接盒也可能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然而建構成本有點高,畢竟一個 Thunderbolt 3 外接顯示卡盒並不便宜,再加上顯示卡的話… 更為可怕。

除了獨立顯示卡 Thunderbolt 3 外接盒外,Thunderbolt 2 或者是 Thunderbolt 3 的外接儲存也相當適合搭配擁有 Thunderbolt 3 功能的 Ice Lake-U 平台。

相較於 USB 3.1 Gen2,Thunderbolt 3 在小檔案讀寫表現根本完美,只是建構 Thunderbolt 3 外接儲存設備與顯示卡外接盒一樣,需要投入相當多的資金,對不少使用者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

Ice Lake-U 平台整合 Thunderbolt 3 外,Intel Wi-Fi 6 也是另一個亮點,只是較為可惜的是目前台灣網路並無法滿足 Wi-Fi 6 的頻寬限制,但 MU-MIMO、1024 QAM、OFDMA、BBS Coloring 和 TWT 等都會對 Wi-Fi 6 使用者在體驗上有著一定影響。

回到處理器本身,10nm 製程的 Ice Lake 平台是 Intel 多年前要給大家的一個夢,只是這個夢暫時被 AMD 超過。

也許是對 Intel 期望太高,當 Tick-Tock 策略沒有辦法履行時,全球媒體以及玩家都感到相當失望,特別是 14nm 製程一直出現,更叫大家無法好好面對這樣的現實。

10nm 製程的 Sunny Cove 架構在較低的時脈提供了更佳的表現,並帶來更佳的 Gen11 Intel Graphics,只是現階段我們仍無法因這樣而滿足,因為全世界已經知道接下來 Intel Xe 架構會導入在筆記型電腦用處理器上,也許在尚未正式登場之前,我們可以接受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是目前 Intel 所能提供最佳的 iGPU。在有 Thunderbolt 3 的情況下,若無法滿足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的條件,至少還有外接顯示卡的選項在。

當然,處理器部分的 IPC 增加也不能被忘記,但 Intel 並沒有針對這部分做太多說明;同時,AVX-512 指令也是需要被提到,但我們並沒有針對這部分提供任何參考數據。

就一個星期來說,除了測試以外,個人也使用 Windows 10 作業系統的 Razer Blade Stealth 進行寫稿(Word)、檔案整理(Excel)、修圖(Photoshop)或者是 Facebook 等實際應用,以 Intel Core i7-1065G7 搭配 16GB LPDDR4x 3733MHz 這樣的組合,並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若想使用這台輕薄筆記型電腦進行影片剪輯的話,可能得花上多一些等待時間,畢竟整合 Wi-Fi 6 以及 Thunderbolt 3 的 Ice Lake-U 平台主打並非在效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