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第 10 代 Core 產品線隨著 Comet Lake-S 系列桌上型處理器效能解禁,也讓讓整個 10 代 Core 產品線告一個段落。對於 Intel 在 10 代 Core 擁有 10nm 以及 14nm+++ 兩個製程同時存在,在過去幾年的產品上實在是鮮少見到的事。
Intel 是在 2015 年的 Broadwell 升級至 14nm 製程,用以取代 22nm 製程的 Haswell 平台,不過熟知 Intel 產品規劃的人應該對 Broadwell 很有印象,因為桌上型電腦部分就只有 Core i7-5775C 及Core i5-5675C 等 2 款 採用 Intel Iris Pro Graphics 的產品,之後很快的就被接下來的 Skylake(2015 年 Q3)取代。
在第 6 代 Core 的 Skylake 平台(Z170)之後,我們迎來 Kaby Lake(2017 年 Q1)平台的登場,而這時候用的是 Intel 14nm+ 製程。
Kaby Lake 平台在桌上型電腦分別有一般消費性的「-S」與 HEDT 平台「-X」,其中 Kaby Lake-X 至今依舊是我們認為是 Intel 史上最失敗的桌上型產品之一,因為作為 HEDT 平台,先不說核心數沒有優勢,同時將 HEDT 平台 40 條 PCIe 通道砍成 16 條以及不支援四通道記憶體,Intel 當時候推出這個 HEDT 平台的團隊腦袋絕對有洞。
Kaby Lake-S 平台(Z270)處理器最高依舊是 4C8T 配置。
Kaby Lake-S 後就是平台代號 Coffee Lake-S(2017 年 Q4)的第 8 代 Core 系列處理器,Coffee Lake 平台(Z370)這時候處理器核定升級至 6C12T 配置,雖然製程部分維持所謂 14nm,但就 Intel 的說法是第二代 14nm 製程,也就是所謂的 14nm++。
這時候依舊是 LGA1151 腳位,直到 2018 年 Q3 Intel 第 9 代 Core 的 Coffee Lake Refresh(Z390)這個將核心數提升至 8C16T 的平台為止。
Coffee Lake Refresh 處理器是 14nm++,也就是 Intel 第三代 14nm 製程。
5.0GHz 以及 8 核心 16 執行緒處理器是 Intel 第 9 代 Core S 系列處理器最大的賣點;爾後在 2019 年 Computex,Intel 宣布將推出全核心 5.0GHz 的 Intel Core i9-9900KS,也讓玩家感到意外。
2018 年 5.0GHz,2019 年的全核心 5.0GHz 後,我們在 2020 年 4 月迎接 14nm++ 的 Comet Lake-S 平台(Z490)。核心數提升至 10 核,全線產品擁有執行緒技術,旗艦的 Intel Core i9-10900K 更將時脈提升至 5.3GHz(單核心),就規格面來看似乎讓人有那麼一點點興奮?
轉個頭看看 AMD 在桌上型電腦方面,2017 年 Zen 架構的 Ryzen 1000 系列(X370)開始導入 14nm 製程(GF),2018 年的 Zen+ 架構的 Ryzen 2000 系列(X470)為 12nm 製程(GF),一直到 2019 年的 Zen 2 架構 Ryzen 3000 系列(X570)轉換至 7nm 製程(TSMC)。
從 AMD Zen 架構處理器推出後,我們見到了市場聲浪出現反轉,AMD 在聲勢方面陸續蓋掉 Intel,特別是主流市場部分(市場佔有率當然還是 Intel 為主,這在短時間內沒法翻轉),但有些人可能不曉得在 2017 年 14nm 之前,AMD 卡在 28 nm 製程就如現在 Intel 現在卡在 14nm 製程般,甚至當時候的 AMD 可以「沒有最慘,只有更慘」來形容。
現在 AMD 股價在 54 美金,但你可知道 2015 年 AMD 股價最低為 1.67 美元嗎?
AMD 在 2012 年端出 28nm 製程(TSMC 與 GF)、Streamroller 架構的 Kaveri APU;Streamroller 架構是 AMD 第三代 Bulldozer 架構,也是二代 Bulldozer 架構 Piledriver 改良的產品。
AMD 的 28nm 製程其實是從第二代 APU,也就是 Trinity(2012)開始導入,同時 Richland 以及第三代 APU、Kabini(Jaguar 架構)也都是 28nm 製程。
Kaveri APU 後面的產品,分別是 Carrizo(2015,Excavator)以及 Bristol Ridge(2016,Excavator)都是 28nm 製程,而進入到 2017 年的 Raven Ridge 後,AMD 終於在 APU 部分迎接 14nm 製程,這時候 Zen 架構也開始登場,讓 AMD 在桌上型電腦市場有了不一樣的氣勢。
當然我們也沒忘記 NVIDIA 當年 40nm 製程的 Fermi 架構產物 – GeForce GTX 480(2010);2014 年 Qualcomm Snapdragon 810 這個 20nm 製程的產品對於該公司也是一個黑歷史。
製程不是絕對,然而很多時候處理器效能提升是因為更多的 IPC 加入,相對之下處理器所產生的熱、功耗自然而然也會增加。
Intel 在現有的 Skylake 架構已經走到一個極限,身為一個玩家,我們當然期望 Intel 能夠將新架構趕快推出,但現實就是那麼無奈,不然我也不會到現在也沒法見到原先預計在 2018 年要登場 Cannon Lake 平台;若有 Cannon Lake 這個 10nm 製程處理器的平台,這篇文章應該也不會出現,因為一切都是非常順利,可是人生啊… 就一直出現「可是」這個可能性,無法避免,也無法躲開,每一家公司的產品規劃,總會出現一些不在規劃中的意外發生。
Comet Lake-S 已經推出,不論你是否接受,對於目前 6 或是 7 系列 Intel 處理器的使用者,Intel 10 代 Core S 系列處理器依舊有其賣點,然而 AMD Ryzen 3000 系列平台也是個相當好的選擇。Intel 或是 AMD 如何取捨,取決於品牌情結或者是效能導向,當然還有預算上的考量,我們這裡只能提供數據與分析讓大家在選購時做參考。
Comet Lake-S 之後是同為 LGA1200 的 Rocket Lake-S,但這個網路盛傳會在 2021 年登場的平台將是 Intel 最後一個 14nm 製程產品,爾後我們將迎來 10nm 製程的 Alder Lake-S 平台,但就如前面說的,「可是」這個要命的情況不定時會找上來,身在局外人的我們也就只能在天橋底下好好當個說書人,見證這些公司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