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in Card 擴充能力方面,Z170X-UD5 TH 提供了 PCIe x16、x1 各 3 slot,分別由 CPU 與 PCH 提供頻寬。提供雙路 SLI、CrossFire,與 PCIe x1、PCIe x4 裝置使用,配置不算豪華,但倒也不寒酸或者封印 Z170 的功能,整體中規中矩,若要說這張板子的缺陷處,唯一值得提出的只有未提供 Thunderbolt GPIO 2nd Port。當然我們理解 Z170X-UD5 TH 已經內建了 Thunderbolt 功能,但畢竟該 Port 為 Type-C,對於已經有 Thunderbolt 的使用者,舊裝置需求量仍然相對要高上許多,主機板無法擴充 Thunderbolt 子卡相容既有設備實為一大缺陷。
Storage 部分則完整交代了 Z170 的特性,如 SATA Express、M.2 x4 或者是 SATA 6Gb/s,均滿足了各層次的使用需求。不過這邊仍然要提出一個設計盲點,同時也可解釋上面所提及不提供第 2 組 Thunderbolt GPIO 的關鍵原因,從最終設計可以發現 M.2 x4 與 PCIe x4 共用頻寬,造成了兩者只能取其一的問題,按照常理判斷,採用 M.2 的使用者仍然要較 Thunderbolt 要多上許多,GIGABYTE 考量已經內建 Thunderbolt 而不提供第 2 組 GPIO 也實屬合理。不過盲點就在於這張的定位在於 Thunderbolt,主、配角已經決定主機板屬性傾向。消費者既然會選擇購買即是看上了 Thunderbolt 的特色而進行選購,無法相容於舊有設備其實是相當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當然 Type-C 設計上相容於舊有採用 mDP 的設備,但截至目前為止,市面上應該還未有容易入手的管道可以提供消費者暫時性的解決舊設備的相容性問題。也因此第 2 組 Thunderbolt GPIO 作為備案的需求性仍然相當高,因此在 Z170X-UD5 TH 並沒有這種替代選擇,被我們判定為一個小缺陷。
其餘板載 I/O 則提供基本的 USB 2.0、USB 3.0、COM、TPM 與 Thunderbolt 還有 HDMI,介面相當樸素,缺少了 DisplayPort、DVI 等常規配置。不過倒也稱不上重大瑕疵,畢竟 Type-C 支援 DP 輸出,兩個 Port 即佔用 Skylake CPU 兩路 DDI,最後一個 DDI 用於 HDMI 2.0(by MegaChips MCDP2800) 上實屬合理且明智。
另外還有一個小地方較值得一提,針對 PCH 散熱片固定方式,GIGABYTE 選擇了穩定性較高的 4 螺絲方案,螺絲到底有什麼好提及的?確實,在以前螺絲的確不值得一提,不過近幾代產品,你可以發現各廠稍具水準的產品中均改為 4 螺絲的方案,以往的 2 顆螺絲漸漸退場中。這其中其實並非單純為了賣相好看,更深層的含意其實是近幾代層出不窮的晶片壓毀的問題,進而讓板廠改變設計。其實你在低階產品中其實也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即便只有 2 顆螺絲,在無螺絲的部分,板廠仍然會貼上緩衝用的橡皮作為替代螺絲的方案,主要也是為了避免晶片壓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