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NAS 加入固態硬碟當快取,逐漸成為常見的行銷賣點,但是那效益都建立在金錢之上。

Seagate 最近新推出多款 NAS 適用的儲存產品,包含 IronWolf 125 SSD、IronWolf Pro 125 SSD,以及 IronWolf Pro 18TB 硬碟機等。藉這機會,簡單試驗在 NAS 應用情境,加入固態硬碟設置成快取碟可得效益,同時聊聊相關兩三事。

我們焦點是在 IronWolf 125 SSD 身上,因為 IronWolf Pro 125 SSD 和先前推出的 IronWolf 110 SSD,皆以中小企業、專業內容創作、SOHO 等應用環境作為目標市場,惟獨 IronWolf 125 SSD 是用來拓展家用、家庭辦公室族群潛在商機。這類定位 NAS 是否有使用固態硬碟的必要,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得到理想效益,那花費恐怕比預期還要高出不少。

第一個癥結點在於 NAS 等級,通常是 4Bay 及其以上機種,才會打出支援固態硬碟當快取這張牌。然而也未必每款機種都提供這項功能,往往得進階或說中階機種才會具備,那價差動輒要 3~5 千元不等。第二個癥結點是乙太網路環境,最為普及的 1Gbps 光是應付硬碟陣列也不合時宜,因此連帶將環境中的交換器或無線路由器,升級至 2.5GbE 甚至 5GbE 規格也是筆花費。

Seagate 官方提供 IronWolf 125 SSD 4TB、2 顆 IronWolf Pro 18TB 樣品,我們在測試平台上安裝 OpenMediaVault(OMV)網路儲存系統,藉由土炮 NAS 來進行簡短試驗,省去向廠商借用 NAS 的人情世故、規格考量等不便。測試平台和客戶端(Windows 10),雖說都配備 10G 乙太網路卡,但是刻意設置在 5Gbps 速率,而兩者之間連結透過 Samba 服務協定。

OMV 主機端磁碟設置時,一律採用 ZFS 檔案系統,以便於後續將固態硬碟設為快取。IronWolf 125 SSD 4TB 和 IronWolf Pro 18TB 於獨立磁碟組態下,傳輸單一大檔能跑出接近規格標示的速度,取最大值來看分別約為 547MB/s、262.5MB/s。將 2 顆 IronWolf Pro 18TB 組建成 RAID 0 時,單一大檔傳輸速度達 333~359MB/s 之譜,而零散檔案是在 108~227MB/s 左右。

最後試驗組態,將 IronWolf 125 SSD 4TB 設置為 RAID 0 的快取碟,一般而言是對特定讀取模式有所助益,因此相較於原 RAID 0 未能看出顯著差異。反覆重啟系統試驗都是如此,若兩端並未重開機的接連試驗,雖然有所明顯提升,但無法排除是受到 Windows 10 快取機制的影響。當然了,這只是便宜行事的簡單試驗,OMV 還有各家 NAS 產品特性不一,沒得到預期效果也不能就此否定效益。

Seagate 想透過 IronWolf 125 SSD 打入這應用族群市場,在 NAS 上建構快閃陣列、當快取等應用是否有其價值,確實值得思考。在 NAS 上想看出效益,當使用者人數(特別是同一時間點)與存取負載都達到一定程度,應該比較能獲得預期效益,只是這就不大好模擬了。尤其在家庭、家庭辦公室應用場景,理應當不足以讓 NAS 或說硬碟機部分,面臨那樣大的存取負載、使硬碟機疲於奔命。

再者如開頭所提到,家用族群的乙太網路環境應該多為 1Gbps 速率規格,大家都知道傳輸檔案的極限速度落在 110MB/s 左右,就算 NAS 再高階也都會被限制住實力。前面試驗都是在 5GbE 條件下進行,在試驗 RAID 0 與 RAID 0 加上固態硬碟快取時,順道額外試驗了 2.5GbE。可看出這對零散檔案的影響還不明顯,但是傳輸大檔案會降到 310MB/s 上下,這也差不多是 2.5GbE 的極限。

以上,是就 IronWolf 125 SSD 所被賦予目標市場,這類族群使用 NAS 普遍會面臨的癥結點,簡單談論與進行試驗。在你願意花大錢,將 NAS 與網路設備升級至 2.5GbE 甚至 5GbE 規格之前,為 NAS 建構快閃陣列或快取,恐怕不容易得到立竿見影的回報。或許可以這麼說,Seagate 只是先行布局市場、嘗試開發商機,對於目標族群的吸引力、實際效益,還有待相關設備價格與普及度來解套。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5-10600K
  • 主機板:ASUS ProArt Z490 Creator 10G
  • 記憶體:Klevv Cras X RGB DDR4-3466(8GB x 2 Kit)
  • 系統碟:Plextor M9PeGN 512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2004)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