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7nm 製程、Zen2 處理器架構的 AMD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Intel 並沒有辦法從製程方面去施力,依舊維持在 14nm 製程,同時處理器架構只有微幅提升的情況下,端出最多 10 核心的 Comet Lake-S 平台回應,市場對於如此作法顯然是貶大於褒,但產品終究已經端上檯面,我們就實際了解一下 Intel 第 10 代 Core S 系列處理器的表現。

Intel Z490 與 Intel Z390 晶片組差異並沒有太大,維持 24 條 PCIe 通道數(含 CPU 為 40 條),然後不支援 PCIe Gen4(雖然目前用途還不是太大),Intel Z490 晶片主機板因應處理器陣腳定義數關係而更換至 LGA1200 插槽,讓 LGA115x 正式走入歷史。

然而也不需要期待 LGA1200 可以在 Intel 處理器的歷史存活太久,畢竟網路上已經有不少關於 LGA1700 的資訊曝光。

LGA1200 與目前 LGA115x 的機械結構沒有太大不同,延續 LGA115x 的散熱器並沒有太大問題,至少可以省了更換散熱器的費用… 如果要更換至 Intel 第 10 代 Core S 系列處理器的話。

之前已經提到我們收到了 10 核心的 Intel Core i9-10900K 和 6 核心的 Intel Core i5-10600K,2 顆處理器,這 2 顆處理器則會搭配不同的 Intel Z490 晶片主機板進行測試,而這篇我們來看看 Intel Core i5-10600K 搭配 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

GIGABYTTE Z4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定位在高階市場,當然沒有 XTREME 或是 XTREME WATERFORCE 高,但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 MASTER 的定位可能更為合宜許多。

原則上,GIGABYTE 在這次 Intel Z490 晶片主機板上加入了鉭電解電容(Tantalum Polymer Capacitors)設計,這在我們手上 XTREME、XTREME WATERFORCE 以及 MASTER 系列都能見到。

導入鉭電解電容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提升 ESR 以及 Rippler 效果,特別是在處理器時脈在高頻率的表現下。

Z490 AORUS MASTER 採用 14 相供電設計,每一相最大可以承受的電流達到 90A,不論是一般使用,或者是想要挑戰極超頻,這樣的配置應該能應付大部分使用需求;如果不行的話,那麼還有 16 相供電的 Z490 AORUS XTREME。

配合供電設計,VRM 散熱模組導入鰭片 + 熱導管的設計(Fins-Array II + Direct Touch Heatpipe),同時也更換為導熱係數 7.5W/mk 的導熱貼片,供應商為 Laird;GIGABYTE Z390 AORUS MASTER 所使用的導熱貼片係數為 5W/mk。

這張主機板維持雙 8 PIN CPU 供電設計。

記憶體 layout 在 Intel Z490 晶片主機板更改為 Daisy Chain 設計,相較 GIGABYTE 於 Intel Z390 晶片組使用 T Topology 設計,當然這對一般使用者沒有太大影響,比較大影響的可能是追求超頻的那群玩家們。

原先在 Z390 AORUS MASTER 的 OC button 到了 Z490 AORUS MASTER 更換為 Power button;如果可以將 Reset button 放到 Power button 旁邊,那對於測試使用者來說會有更佳的體驗。

2 張主機板記憶體 placement 則沒有太大差異,但 Z490 AORUS MASTER 的 24 PIN 採用金屬包覆設計。

此外,前置 USB 3.2 Type—C 連接埠的 Header 位置也從第二根記憶體插槽的位置往外移出,這作法對助裝機使用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Z390 AORUS MASTER 和 Z490 AORUS MASTER 在 PCIe 配置也有些不同,在 Z490 AORUS MASTER 部分採用全覆蓋式的盔甲設計,Z390 AORUS MASTER 方面是分離式設計(M.2 + PCH)。如果真要比較的話,全覆蓋式設計可能會較受到歡迎,畢竟一體性較高。

3 個 M.2 SSD 插槽(導入 Pericom 型號為 PI3EX16 的 PCIe Gen4 Re-Driver,讓主機板成為 PCIe Gen4 Ready,但不表示真的能用,因為目前主機板廠手上並沒有支援 PCIe Gen4 的 Intel 處理器可以進行相關測試),然後 3 個 PCIe x16 插槽,分別是 x16、x8、x4 配置。

音效方面使用的是 Realtek ALC1200 Codec,並搭配 EES SABRE 9118 DAC 和 WIMA 音效級電容;可惜 AORUS MASTER 沒有如 AORUS XTREME 以及 AORUS XTREME WATERFORCE 般附贈 USB DAC。

比較特殊的是在眾多的 Header 裡面我們看到一個稱為「Noise_Sensor」的 Header,這個主要是讓使用者可以透過變壓的偵測線監視機殼內的噪音,算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小功能吧。

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主機板導入 Intel Wi-Fi 6 AX201 無線網路晶片(PCH 內建 CNVi),然後還有 Intel i225-V 2.5GbE 網路。Thunderbolt 3 部分雖然沒有見到,但主機板上有提供相關 Header 讓使用者可以外接子卡使用。

USB-C 連接埠當然可以在主機板 I/O 上見到;Clear CMOS 以及 Q-Flassh 按鍵當然也不能少。

這次 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我們搭配 6C12T 的 Intel Core i5-10600K 處理器進行測試;實際上,選擇這張板子搭配 8C16T 或是 10C20T 的處理器應該會更為恰當許多,不過 10C20T 的 Intel Core i9-10900K 搭配 Z490 AORUS XTREME 以及 Z490 AORUS XTREME WATERFORCE,然後我們手上並沒有 8C16T 的 Intel Core i7-10700K,所以也只能這樣進行搭配測試。

處理器時脈我們直接將倍頻設定為 50x,也就是 6C12T 在 5.0GHz 的時脈下進行測試;記憶體使用 Corsair Dominator RGB DDR4 3600 CL18 8GB x2 直接開啟 XMP 進行。

5.0GHz Intel Core i5-10600K + 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r15
r20
fry
vray
cpu
geekbench
aes
sha3
zlib
photo
queen
r15 r20 fry vray cpu geekbench aes sha3 zlib photo queen

Comet Lake-S 平台,Intel Core i5-10600K 的記憶體讀寫表現透過 AIDA64 看看。

5.0GHz 的 Intel Core i5-10600K 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的 3DMark 測試。

5.0GHz Intel Core i5-10600K +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time
time x
fire
fire x
fire u
time time x fire fire x fire u

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 Intel Core i5-10600K 5.0GHz 搭配的是 NZXT Kraken X72 一體式水冷,同樣來看看溫度表現,但這裡就只有用 AIDA64 進行燒機測試,畢竟…

跟著看看 PCMark 10 與 Passmark 綜合性測試。

超頻性來說,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並不算差的,只是 BIOS 有些選項勢必要將它獨立出來,好比說是「Memory Channels Timing」這個選項,竟然要進到第三層才能調整記憶體的時序,讓人就覺得有點煩。

規格上稍微較 ASUS 的 ROG Maximus XII Hero(Wi-Fi)要高階許多,配色上也相當具有 GIGABYTE AORUS 的風格。

GIGABYTE Z490 AORUS MASTER 這張主機板我們認為搭配 10C20T 的 Intel Core i9-10900K 或者是 8C16T 的 Core i7-10700K 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當然 6C12T 的 Intel Core i5-10600K 也沒有多糟,只是這張板子應該適合更好的處理器而已。